下载此文档

《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
《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
【导语】《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 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评与后现代 工业社会批判。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从童年的视角来探讨传播 方式的变迁而 应好好探问;;拿什么来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净化媒介信息,设置儿 童观看专区,减轻孩子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
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
【篇二】《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
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联合国 《儿童权利公约》中的儿童范围是指。到18岁,而医学上是指0 到14岁。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然而这些数字
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 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 全。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理性思维的支配。3、对于社会各 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 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 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 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 通的一种。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 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 赖以繁衍的手段。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 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衍生为权利欲,占 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渴望。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 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交流之类的都可以归之 为社会属性)。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 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 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养 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 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篇三】《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 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 而且尤其可悲。
最近看了尼尔middot;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 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 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 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 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 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其中,我获得的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 是天然形成的。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 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 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 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 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 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斗地主;也不再在 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 是各种电子软件。经常,我们可以在

《童年的消逝》个人读书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by201601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2-05-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