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巫峡》
〈〈巫峡》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巫峡》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巫峡》原文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宵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
山水诗〈〈巫峡》
〈〈巫峡》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巫峡》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巫峡》原文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宵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白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巫峡》赏析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经巫峡时。
诗人此次由太子詹事司直光崇文馆学士调出为梓州司法参军,是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带有贬谪的性质,因此心境郁悒,沿途写下的几首山水诗都有忧郁不平之气,而本诗是较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灵活动的一篇。
全诗十六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所见,后八句写所思。
首四句总写巫峡的气势,先化用古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盛弘之〈〈荆州记》)之意,叙述巫峡之长,然后通过对悬崖峭壁的描绘衬托巫峡之险:岩峦重叠一望无际,层层壁立的峭崖上摩云霄(苍苍,天色,出〈〈庄子》)。
三四两句用平视和仰视的角度展现了巫峡的幽深宵远和两岸峭壁的险峻。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曾这样描写三峡:白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白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杨炯这里显然是受其影响的,但诗人并没停留在这一般的描绘上,从第五句开始,诗人对巫峡的险状进行了具体刻划。
绝壁横天险”四句应是写一处具体的险要,它横立江中,上面长满青苔,就是在夜里也看得很清楚。
下面流急浪险,哪怕没风也波涛喷激,令人心惊。
这是诗人夜中乘舟途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看来诗人不知其地名。
难以称名指实,但这么一来,就使得它由实变虚,部分地超脱了现实,带上一种象征意义与诗人的境遇相映衬,成为仕途凶险的象征。
诗人遭到政治上的打击,远贬殊方。
此刻面对巫峡风波之险,白然就联想到仕途的凶险莫测,于是一连串的感触油然而生。
从第九句开始,诗转入后半部的情绪抒写,与前面的景物描绘构成对称的格局。
忠信”四句承上用比喻表达白己的信念:只要白己光明磊落,恪守着以忠事君、以信处世的准则,象这样泛舟历险又有什么可忧惧砥柱”在河南三门峡,俗称三门山,黄河分流包山而过,是水流极险急之处。
吕梁”即吕梁山,在山西省西部,相传大禹治水曾辟吕梁洪通黄河。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两句一言其险,一言其远,泛言可以行于四方,化险为夷。
诗人由行舟所历的天险联想到宦途所遭人祸,就信笔借行舟为喻,表达白己坚定的信念。
虚实之间,过渡巧妙白然,了无痕迹。
至此为止,诗中的情调一直是开朗白信的,前途充满了希望。
然而诗人毕竟身处逆境,当走上贬谪之途的此际,怎么可能没有一丝伤感呢,尤其是白己遭贬纯属无故株及,白不免怨愤不平。
美人”两句就表达了这种情绪。
古诗中美人常用来比喻理想或君主、友人,这里是比喻君王,而以灵芝白喻,两句意思说白己远离朝廷,空有忠贞和才干不能进用、报
山水诗——《巫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