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最新研究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是目前世界第一大对虾养殖品种, 占世界养殖对虾总量的 70% 。但是近年来疾病的困扰,让世界对虾养殖遭受到重创,一种称为早期死亡综合症(early mortality syndrome , EMS) 或是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syndrome , AHPNS) 的疾病在中国、泰国、印度、越南等地的对虾养殖场爆发。这种对虾疾病直接导致全球对虾养殖产业受到严重损失。患此病的对虾表现为肝胰腺萎缩坏死、活力减弱,池塘底部死亡,因虾养殖者观察不到病虾,则通常称为“偷死病”。在中国南方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场 50% 会爆发类似疾病, 直接导致 80% 以上养殖对虾死亡。 EMS 造成每年超过 1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EMS 多发于虾苗放养 7-30 天, 患病对虾体色呈白浊, 有时伴随虾体微红, 多数情况下肝胰腺异常肿大, 易碎, 颜色呈现淡黄色或淡白色。发病的对虾通常浮于池塘边或在池面缓慢游动, 病虾基本失去食欲。该病情发展十分迅速, 死亡率和排塘率极高, 从发现病虾到排塘最短时间仅为 2-3d 。一些养殖实践证实 EMS 不仅发生于虾苗, 在对虾成体也会发生, 通过对养殖户的调研发现,很多虾塘放苗 45d 后才出现发病现象。在全球, 该病害的影响区域涵盖了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墨西哥等亚洲和南美洲等众多对虾养殖主产区国家。受影响的对虾种类包括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和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等我国对虾养殖的多个主要品种, 其中以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的死亡率最高。在中国, 该病害主要影响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华南传统对虾养殖主产区, 虽然福建以北地区的对虾养殖产区也有发生,但影响程度远低于华南地区; 就不同养殖季该病害的危害程度而言,低温季节的养殖对虾患病机率低于高温季节。例如, 在中山、台山、新会等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汕头、汕尾、海丰、陆丰等粤东地区, 一般选择在 9 月份放养虾苗, 水温逐渐降低至 25 ℃以下, 通过搭建越冬棚进行保温养殖, 养殖时间持续到翌年四五月份水温稳定升高至 25 ℃, 在此期间的养殖对虾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相对较低。而湛江、茂名、海南等地区在五六月放苗, 养殖时间持续到八九月份, 期间养殖水温相对较高, 放养虾苗和幼虾均容易出现该病害。此外, 不同养殖模式下该病害的影响亦存在一定的差别。采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池塘, 对虾的患病机率和受影响程度均高于采用低密度半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池塘和采用低密度虾鱼混养池塘。目前对早期死亡综合症的致病机理研究尚不十分透彻, 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副溶血弧菌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导致对虾的死亡。这种副溶血弧菌经口进入体内, 增殖于对虾消化道, 其产生的毒素直接破坏肝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但据目前研究报告这种细菌对人体并无健康威胁。 EMS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种苗抗逆性下降,其不具备传染性,并且不是由病毒、寄生虫或是饲料所引起的。有研究表明,在泰国有近 60% 的对
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最新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