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5
新中国初期的
外交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三个阶段:
Ⅰ 20世纪50年代
外交原则的确立及其走向成熟
Ⅱ 20世纪70年代 外交突破
Ⅲ 改革开放后 重大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外交成就3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第一次以大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世界
重要会议
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
议》,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
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
世界的紧张局势。
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 发展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成果: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万隆会议(1955)
外交成就4
问题2:怎样正确理解“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提示:(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2、周恩来为什么要提出“求同存异”?
帝国主义干扰破坏和与会外交政策
(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
“一边倒”
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的提出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 政策 成就
出现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知识梳理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国际环境
考情分析
高频预测
(1)近几年高考命题主要集中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一边倒”等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
(2)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此外,2011年的福建卷和上海卷还分别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了新中共处五项原则
本考点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在复习时注意把握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性,同时结合时政热点,深层挖掘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2、“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5、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这里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7题)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解析】B 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高频点1 新中共处五项原则
1.(2012·山东文综·T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解析】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问题时提出来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初的外交环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仇视封锁新中国,A应为其主要目的。B、D运动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不符;C与提出背景不符。
1.(2
新中国初期外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