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综合测评自我评价
大一综合测评自我评价1
今年是我进入高校的第一年。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和老师、同学们的关切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各方面均取得肯定的进步。现总结如下:
思想政治学习方面:
主动参与学院及班级组织的思我觉得最不行能挂的科目挂了,心里真的很不舒适,特殊郁闷的是爱好也没有养成多少,人变懒散了。
而在生活上,有点纠结。终归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或多或少有点不适应。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很差,胃口特殊不好,对学校的饭菜很反感。同时面对新的同学,总还有点不习惯,特殊是这里的人许多人说粤语,令我很无奈,不过还是渐渐适应了。
总的来说,我的大一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美妙,我也没有像自己当时自我要求的那样表现,整个人浑浑噩噩的,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许是习惯了中学的那种高压迫,强制性的学习,对于高校的'的宽松突然有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没有所谓的压力,好像也没了动力。大一的我很失败,没有取得令我感到骄傲的成就,好像成了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大二已经来了,我新的目标就是学习力争全班上游,不挂科,做到不奢侈时间,多学点东西,课外的技能多驾驭,不再光说不做,告辞眼高手低。
大一综合测评自我评价3
我大一的一年总结下来,用一个句话可以概括--因为簇新新奇而营造出的喧嚣,见证了一位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心智的成熟,并启迪了他对人生的定位与追求。
“回头看看我的大一”,我写起来更像是一篇日记,又或是一篇随笔,而非总结。为什么?因为我打心眼里不认同,一份综合测评可以真正地“测评”一位学生过去的一年。综合测评,是要将学生过去一年的经验转化成一堆生硬无情的数据,然后按数据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给学生打上“一等生”、“二等生”、“差生”的记号,再嘉奖并分发奖学金。
用成果、综合评分来评奖学金,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一堆数据,又真的能衡量一个高校生一年的高校光阴么?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回到“回头看看我的大一”,假如我将我自己的大一生活和学习数据化,我的总结会全然不同。总结中,在学习方面,最让我傲慢的将不再是我的专业课都拿到了90+,而是我的公共课从未高于75,我的选修课只有60。为什么?因为我把逃掉某些“郁闷的”公共课的时间花在了沉醉于图书馆的书海里增值自我;阅读课92分这个数字,在我读过的英语原著书数目--25面前,会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用于精听超过300篇常速新闻的努力,在听力98分这个看似“光鲜”的数字里并没有获得一丝一毫地体现;而我在学业上最大的成就,不是背完的上万单词,而是我相识了三位与我如挚友般相处、可爱的、魅力无穷的老师···
在生活和课外活动上,我记住的,并不是我在某场球赛上拿到32分,而是外语系篮球队队员在保持终年不胜(其实也就四场球而已)的“难得”记录的同时,至今未曾放弃下一场会赢的希望;在院广播台做了多少期英语节目,详细数字早已遗忘,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在广播台相识的一群好挚友、好同事,以及与他们共事的每一天···
仔细看看,细致想想,数据与一个人的成长的经验始终难以共融,即使他们的粘合剂是真挚的情感。
说个题外话,假如去个社会实践、看场电影、当个班干部什么的都可以在综合测评加分,那,回家陪父母过节或者是非节假日回家陪父母,我觉得列入加分细则更显得有意义很多。
过去的
大一综合测评自我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