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的注意问题及实验探究分类汇总
一、注意问题:
1、声音的产生注意3个问题
固、液、气均可因振动而发声,如风声、雨声、读书声;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工“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比如回音;
振动一定发声,但不一定能下,v>v、>°C空
固■液气~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一般温度越低声音传播越慢!例题1:☆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
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5200m/s1497m/s340m/s
LLL
例题2: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当时空气15C)。例题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则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激起人体神经振动.()
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最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
【例2】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
他开始计时的时间将比实际的起跑时间晚多少?(设当时的气温是15°C)
分析当站在终点处的计时员听到起跑处传来的枪声时,则表明发令枪声已通过了从起点到终点这整整100米的路程,,因此所记录的时间比实际跑步的时间少,这时间差,就是声音通过1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
解s=100米,15C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v=340米/秒.
t=£=1°°米=
v340米/秒
答:.
【例3】如图1—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
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1—1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可以传播
声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字句,由现象归纳出其物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关注物理知识的运用。
【例4】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分析与结论。解析:此题有多种解法,这里只介绍一种解法。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实验步骤:①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人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②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上并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例题: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答案: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例题1: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例题2: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
初中物理 声现象汇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