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篇行孝·弘德行端品正美而真,孝道条条紧记心。弘发英豪为典范,德盈代代久香馨。 2 第一章孝经第一节孔子孝经前言本书采用的是通行本, 即唐玄宗注、宋刑( 曰丙)( 上下结构) 疏的《孝经正义》( 用今文而参考古文)。此本分为十八章, 以孔子与曾子问答的方式阐发孝治思想。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 是全文的主旨:“夫孝, 德之本也, 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 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3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 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曰: ‘无念尔祖, 聿修厥德。’”【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 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 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 4 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 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 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 万方民众都仰赖他。’”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 高而不危; 制节谨度, 满而不溢。高而不危, 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译文】身为诸侯, 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 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 小雅· 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卿大夫章第四 5 【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译文】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
第五篇行孝弘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