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走向讲座时间: 2013 年 10月 18 日星期五晚 8: 00-9:30 讲座专题: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走向主讲嘉宾:车言勇活动策划:裴年忠活动组织:张爱颂、刘卫华等活动主持:陈少燕方凌云刘卫东文字整理:金源萍活动 QQ群:全国语文教师旗舰总群( 127638948 ) 嘉宾简介:车言勇男, 1972 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山东省海阳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兼职烟台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课程与教学专业研究委员会理事;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1994 年7月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 2012 年6月获鲁东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自1996 年9月起在海阳市教学研究室从事教育科研工作;自2006 年9月起开始任海阳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分管教育科研工作。参与、组织和主持省级课题 10余项;参编专著 11本,10多篇学术论文在省级和国家级教育期刊发表,其中 7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4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经常在烟台市范围内做专题讲座。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烟台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嘉宾主讲尊敬的裴老师、陈老师,尊敬的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大家好! 裴老师提出,让我谈谈个人的思考。感到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研讨。虽然事情很多,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我不愿意重复自己过去的思索,也不愿意重复别人的见解。裴老师、张秘书长,陈主持,都对我所讲的抱有很大期望,给我很大的压力啊。以前喜欢说点精彩的语句,现在想说点几句平实的话。这几天,我以“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走向”为题,对自己近年来对课堂研究的心得作了简单梳理,在这里向大家求证。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对课堂教学改革来说,方向最重要。教学是“教、学、习(做)合一”的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一般人认为,中国由“教”到“学”,偏重“教”,如传道授业解惑; 美国由“做”到“学”,偏重“做”,如“做中学”。实际上是两种实践走向, 前者重传承,强调“教”,是教师中心论的体现(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而后者重发展,强调“学”,是学生中心论的体现(代表人物是杜威)。当前,新的实践走向是重“学”,构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顾泠沅在《以学定教的课堂转型》(《上海教》 2011 年第 7期)中谈到,美国有一位功勋教师叫德?鲍拉,他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课堂转型最为核心的一句话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国内大量教学改革的典型经验也体现出相同的实践走向,例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336 自主学习模式”,无不强调学生的学,也无不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但现实社会对人才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显得越来越重要。自2006 年以来,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专题研究,在201 0 年提出“因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论教”三大理念。在这里,我想着重围绕因学定教、顺学而导、以学论教三大理念,谈课堂教学在设计、施教、评价方面的实践走向。时间充足的话,再简略地谈谈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空三个方面进行突破,即三大策略:课程统整、方式交融、时空延展。理念一:因学定教——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走向最近在编《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精品课例(初中卷)》,所选课例都有详细的学情分析。这体现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构原则之一因学定教。例如莱州市实验中学谭学娟老师的学情分析是: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对脍炙人口的名篇有较强的学习兴趣。阅读中能走进文本,沉潜其中,体会感悟。学生刚刚学习了《〈孟子〉二章》,对孟子的思想核心已经了解,对孟子文章逻辑的严密和富有文采也有较深的感受。《鱼我所欲也》相对于《〈孟子〉二章》, 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因此课前我提示学生充分地诵读。经调查发现,赵舫慧、赵嘉浩等 6名学生已背诵,王一臻、孙天羽等 70% 的学生能熟读,有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觉得文章有些生涩,需要教师多关注,课前给予帮助。有90% 的学生认为第一段不好理解,理不出文章的论证思路,因此我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此,也把它作为合作探究的主问题。在全书所有的课例都这样的学情分析。我认为,有了真实而详细的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是真正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重要的是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差异,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综观近二十年的教学改革发展,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走向是从“以案定教”、“以教定教”走向“因学定教”。所谓“因学定教”,就是教应基于学,教应适应学,教应促进学。教师的教应基
库企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