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1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代表作,书中涵概了鲁迅先生从孩提青年时期的悲欢离合,记录着一位文学巨匠成长的点点滴滴。
我家的那本《朝花夕拾》有些年头了,它散发着古书的风韵。触着那饱经风霜忆,捡起。这个原本简洁平和的过程被鲁迅先生给予了新的含义。
他记起欢乐的童年,迷信却仁爱的阿长妈,严谨朴实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现在普遍为人所知的人物。我们清晰地知道阿长妈喜爱摊着“大”字睡觉,给“我”讲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礼数;知道藤野先生与“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形象大相径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夹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他叹息鲁迅不再学医,他是真心希望新的医学能传入中国,这个“希望”使得鲁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宏大之处,我们也是如此。
鲁迅在文中赞美他们,没有树碑立传,而是还原他们最本真的一面。我看到了鲁迅笔下情感丰富、心地真诚的阿长妈、藤野先生,不过对于我,他们再怎么真实,最多只可算是书中人。而对于鲁迅,这些平凡之人都是他生命簿册中最浓重的几笔。他的敬意和感谢,从每一句话里流露出来,细微环节是那样清楚,人物从回忆里走出来,从纸上直立起来,变得有血有肉,袒露着真实性情。这样的情感不是一般人能企及和完全吸纳的。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鲁迅先生从不掩饰好人们的瑕疵。宽厚的阿长妈讲话、睡觉时令人厌烦的声响、姿态,加上她恰巧又是个愚昧迷信的文盲,这些劣处并没有被掩藏,而是大方地摆在读者面前,与后面的‘三哼经’比照着看,着实被阿长妈感动了一把。的确,人是多面性的,较为完整的人才能打动人心。鲁迅自身也一样,激扬斗士的形象下,仍有一颗细腻的心保存着全部温馨的回忆,这些不多见的回忆又提升了鲁迅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写评注的老师才会说“《朝花夕拾》让鲁迅得以完整”。
其实我们无法彻底体验鲁迅先生本人全部的想法和感情,就像旁人也无法真正挖掘出我们自己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能做的,只有尽力理解,置身于从一段段朴实机敏的文字中找到真相。
说到完整,像一栋房子,回忆只是屋顶烟囱的部分,大块的实体砖瓦还是他那些广为人知的犀利带着讥讽的文风。
人们常说鲁迅是一个批判,揭露现实的文学家。这两个词说来简单,要真正做到须要很大的志气、执着和怀疑的精神。医术特差却霸道十足的荒唐“名医”,表里不一、阴冷自私的衍太太是两个标准的反面人物,前者的名气或许不及后者的响,但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类人到今日还时常出现在眼界内。你我肯定都遇到过类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且还招摇过市的人,尽管心生厌恶,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己就好。鲁迅不是“懒散”的人,一方面,“名医”间接害死他父亲,另一方面那股与生俱来的正义感促使他以文字的方式不动声色又激烈深刻地剥掉了“名医”那层虚晃无用的外壳。我们的心在得到共鸣的同时,也惭愧于平日里的漠然无衷。
看到“鲁迅先生作来宾而怀橘乎”的时候,不禁笑出声来,这话套用得有几分黑色幽默不说,还把矛头指向某些中得自己当时读到这片文言文时,并没多大感受,不曾想到这一跪一答竟已成了虚招式。或许我也该对习以为常的事重新抱有怀疑的看法。
触及“名医”等接近上层的人的软肋,又对传统起了疑心,说三道四。鲁迅拿起笔,就似乎搬起一块大石头,往安静的浑水里扔去。溅起的水花给我们自己染上了污点。这么说不对,不是染上,而是原来就有,水这一溅,才变得清楚起来。人人都好像穿着肮脏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满,指责鲁迅,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谩骂一切,却提不出自己的主见。我反对这种说法,《朝》表现出的鲁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样,从这原模原样中我们看到了浑水中雪白的莲,浑世中醒悟激扬的鲁迅。如刀刃般锐利的言语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讽也好,都是为了唤醒糊里糊涂入了浑水,还全然不知的众人,跟牢骚、怨气又有何干系。主见,我想在当时,迫切须要的不是什么作家,什么主见,而是像鲁迅这样,有人情,眼界清楚,并甘愿为国家战斗的勇士。
在看清多数黑暗的事实,长时间愤慨疾呼后,鲁迅并没有丢失童年或者其他时候遇到的纯良之人,而这些人,这些回忆,就更显得弥足宝贵了。唯恐正因如此,他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除了对“批判”的一腔热血外,还有那些正渐渐模糊的美妙印象——这一生同样不行缺少的东西。比起战斗的勇士,做个拾花者或许更为许久,捡起自己和世人们曾经遗漏的落花,珍藏起来,交付给每一个活在当下的我们。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5
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味着自己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想必那味道定会是别有一番之风味吧?如同早晨的鲜花在阳光的点缀下悄然声息的绽放着它绚丽无比的美,待到夕阳时分去摘取,花亦那花,但却失去了晨时的明丽与芳香。夕阳便给予它一种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力气。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