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云山有个约会
张晓珍 我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大云山脚。大云山是市民休闲锻炼的森林公园,设施完善,环境安全,地势高低适中,路程远近适宜,是我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虞永平教授在谈到幼儿园课程建设时指出,要“真正从幼儿的发展需共厕所附近的平地上;针对“午餐和下午点心怎么准备”的问题,大家决定自制饭团和水果沙拉;针对“山上最好做些什么事”的问题,大家认为要做那些适合山上做的事,去发现山林的秘密;针对“捉虫和玩的时候迷路了怎么办”的问题,大家认识到要注意野外安全,不能独自钻到树丛里去;针对“有些虫子有毒不能碰,怎么办”的问题,大家认为要带上镊子和玻璃瓶去捉虫。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尝试引导幼儿自主设计活动方案,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山上的吃、住、行、玩。比如,为了增强幼儿出行的计划意识和为活动预热,教师还在活动前几天组织了一次“露营用品晒一晒”的分享活动,让幼儿与家长一起采购物品,并把准备好的背包带到幼儿园,大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随身所带的物品做了取舍,保留了毯子、水壶、捉虫工具、写生本等必需品,对体积大的玩具、重的绘本以及饮料作了精简,以减少背包重量。最后,每个人绘制了行李清单、时间表。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幼儿的计划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有了周密的准备,那天孩子们自己打好包,背上行李负重登山,没有一个人喊累,他们还互相帮助。经过一百多级台阶和斜坡,就到了山顶公园的大平台。幼儿先三三两两自由组合“住”进家长志愿者帮忙搭好的帐篷小憩,各自给小“家”取一个有趣的名字,然后跟着教师分头至U各条小路寻找虫子。一路上,孩子们找到了蚂蚁、瓢虫、毛毛虫、蚱蜢等,如获至宝。教师发现有的孩子在玻璃瓶口上预留了气孔,而有的孩子没有留,于是就让他们互相比一比“虫子住在哪个瓶子里更舒服,为什么”,思考“如何让虫子一直活着”,以引发幼儿对虫子生命基本需要的探究,产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带着网兜想捉蝴蝶的几个女孩因为走了好长一段路都没有发现蝴蝶而垂头丧气,教师就抛出问题:“想一想,蝴蝶为了生存需要采食什么?”并带领她们走到一片草丛边,“那里有许多花!真的有蝴蝶!”孩子们惊喜的叫声响彻山林。虽然为了保证安全,孩子们最后并没有抓到蝴蝶,但意识到了蝴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知道能提供充足食物的地方就可能有虫子。当然,捉虫过程中孩子们还有更多发现:树墩上有一圈圈的年轮、树根上有白色的蘑菇、树干上有“眼睛”、松树树干上倒插着药瓶……孩子们自发地交流着,“数一数年轮有几圈,大树就有几岁呢!”“为了预防松毛虫来吃叶子,松树得喝药,这块牌子上说上面有毒不能碰哦!”一个小时的探究活动对幼儿来说更像是一次冒险,满足了他们的探秘心理,使他们收获了诸多“宝贝”,丰富了他们的认知经验,同时也触发了他们对大自然更强的好奇心。 中饭时间到了,山上不许生火做饭,孩子们便戴上一次性手套,自己取黄瓜、肉松和火腿肠捏饭团,感受野餐的美味。吃完饭,大家赶紧躲进帐篷,挤在一起分享绘本故事,说说悄悄话,体验和好朋友同住一个帐篷、睡在地铺上的美妙与温馨。点心时间,孩子们自己拌水果沙拉,也不忘给辛苦的警察叔叔和家长志愿者送上一份。山上的生活多了一分野外生存的挑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同伴间的互动让幼儿体验到了团队的重要性。
在“露营日”活动中,幼儿自己做方案、做准备、背行李、做食物,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基于幼儿兴趣和需要、支持幼儿自主探究的活动组织形式给幼儿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如独立性、自信心、坚持性的发展,计划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探究精神的孕育,友爱、分享、合作等品质的发展,等等。登山活动从教师“认为儿童需要”到“满足儿童真正需要”,发生了质的转变,当然,在收获之余也有遗憾:“几个家长志愿者把帐篷都搭好了,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让幼儿动手的机会。”“因为要赶时间而去帮助孩子完成捉虫的任务,忽略了对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与回应,好像有点为了捉虫子而捉虫子。”教师们意识到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才能生成有意义的探究活动,真正发挥自然资源对幼儿经验建构的价值。
探究自然秘密
基于对“露营日”活动的观察和反思,我们意识到要重视活动的过程,因为幼儿只有真正专注于自然资源并与之互动,才能产生深度的学习,获得多元的发展。于是,我们梳理幼儿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给予支持和引导,在每周登山的过程中生成更多有价值的持续性探究活动。
例如,有一次大班幼儿发现了大量排队搬家的蚂蚁,并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为引导幼儿持续观察和学习,生成了“蚂蚁探究之旅”的生命科学主题探究活动。对于幼儿在观察中提出的疑问:“蚂蚁为什么搬家?”“蚂蚁搬的白色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旁边那只蚂蚁不跟它们一起走?”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鼓励幼儿回家搜集有关资料
我和大云山有个约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