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安全自动化监测技术 1. 房屋安全监测及其必要性 2. 常见房屋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温度裂缝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裂缝,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温度裂缝是在混凝土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 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 而混凝土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 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 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较大, 中间渐小, 顶层大, 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 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地基不均匀沉降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展, 以及地下水等较为复杂地质结构, 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房屋表现在墙体中下部区域的斜裂缝。建筑中部压力相互影响高于边缘处,且边缘处非荷载区地基对荷载区下沉有剪切阻力作用,故地基受到上部传递的压力时,地基反力在边缘区较高,引起地基的沉降变形呈凹形。这种沉降使建筑物形成中部沉降大、,端部受剪,当端部的剪应力较大时, 墙体由于剪力形成的主拉应力破裂,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向沉降较小的方向倾斜。垮塌的梁带动周围预制板一起下落,预制板的下落导致其相邻的梁失去侧向支撑,在地震作用下向掉落预制板一侧发生偏移;发生侧移的梁又导致其上下的墙体损毁、倒塌、墙体垮塌后,导致其他墙体压力增大,引发结构连续倒塌后,出现大面积垮塌,另外,倒塌梁下部和门窗角部开裂较严重。梁下部开裂是由于梁在水平力作用下有发生转动的趋势,会导致周围砖墙开裂;而门窗角部开裂是由于角部应力集中导致。墙体中下部区域的水平裂缝。由于墙体中上部受压并形成“拱”作用, 墙体裂缝越靠近地基和门窗越严重,且中下部开裂区上侧的墙体有自重下坠作用, 造成垂直方向拉应力。当垂直方向拉应力超过块材与砂浆之间的粘结强度时,就形成了水平裂缝。 结构物应力变化早期房屋结构因其建筑年代久远,建筑材料经过长期老化性能衰减,不合理使用、拆改承重结构等因素,导致整体性差,结构松散,一旦受外力如震动、地基沉降影响,将对安全使用造成巨大隐患,因此对于鉴定为 C\D 级的危房。 沿海城市风荷载的破坏风是紊乱的随机现象, 对建筑物的作用十分复杂, 是结构设计中必然考虑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高层建筑尤其是体型复杂的超高层建筑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般而言,高层建筑物占地面积少,建筑面积大,造型独特,相对集中。这一特点使得高层建筑物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迅速发展。但是高层建筑物上风荷载也越来越大,导致水平荷载不断增大。因此,高层建筑物需要较大的承载力和刚度来解决水平荷载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沿海城市房屋建筑, 长期受风荷载作用, 一方面引起建筑物表面风化,海风、海水中携带的盐分加速了钢结构和结构钢筋的腐蚀;另一方面,风荷载是一种非周期性的动荷载, 对建筑物特别是古旧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 长期作用会降低结构承载力,加速建筑裂缝的发展,降低结构寿命。 附近工地施工的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旧城区改造推进新建房屋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物相邻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常常会出现新建房屋施工对周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一些建造时间久、建筑标准低民房的影响尤为严重。主要有:桩基的影响,各类挤土桩的施工对周围房屋地基产生扰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如果没有采用刚度较大的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变形大,会使周边房屋产生倾斜、开裂;施工过程中降水会使周边房屋地基沉降;施工中的振动可能导致附近地基土液化;新建房屋的荷载导致地基沉降引起周边建筑物的沉降或倾斜。 3. 监测依据(1)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 8-2007 ); ( 2)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 (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 ); ( 4)《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292-1999 ); ( 5)《危险房屋鉴定标准》( JGJ125-99 ); 4. 分项监测方案及其原理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传统人工监测手段由于各种原因,建筑地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这时需要对建筑物进行长期有效的实时监测,设置必要的安全预警值。常见的方法是用水准仪进行观测监测,水准仪监测步骤如下: ①、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 即基准点) 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1) 在
房屋安全自动化监测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