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 第三册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经过一年的学习,高一学生升入高二并且进行了文理分科。由于暑假期间学校进行基建, 没有安排学生提前上课, 与兄弟学校相比, 我校的教学进度大大落后。本学期对于理科班而言,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顺利通过会考, 这是新课改以来第一次高中历史会考, 学校的要求相当高, 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学生通过会考。对于文科班而言, 由于选修课本本学期可能无法分发给学生, 所以课时比较充裕。本学期整个高二年段只有两位历史教师, 且都是第一次教高二年段,经验不足,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文理分科之后, 如何让理科班同学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愿意付出努力学好历史, 顺利通过历史会考,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考试内容与要求: 列举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观点, 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学等、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社会契约、康德思想自由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重点: 掌握启蒙运动的理论表现并理解启蒙运动的性质。难点: 理解启蒙的真谛在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言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对比, 认识到西方人文精神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并发展到启蒙运动时, 相应地, 人们也开始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 从而更加明确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掌握本课涉及的诸位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辨明其差异, 明确其继承关系, 认识到他们各自思想的产生都是与其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 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 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课前,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涉及本课思想家的介绍性读物, 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平, 以加深其对政治思想的理解和把握。课堂上, 教师主要通过讲述的方法, 介绍各位思想家的思想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 懂得人文精神在社会变革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由此加深对那些为此而做出巨大贡献的哲人和思想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他们的思想主张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如伏尔泰并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以及公开赞成实行“开明专制”、康德的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之区分等等。为此, 我们需要对他们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吸取其合理的一面, 摒弃其不合理的一面, 只有如此借鉴, 它们方能为我所用,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教学流程】投影:至高无上的皇权。古希腊神话把英雄或国王看作神的儿子, 中国古代亦把皇帝看作上天的儿子, 说明古人把英雄或君主看作神或者神之子, 乃是普遍的现象。相当漫长的时间里, 人民相信: 君主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怀疑君主即为怀疑上帝, 服从君主即为敬奉上帝。投影:查理一世画像。断头的国王 1649 年1月 30 日的伦敦,清冷而阴暗。广场中间的断头台上,刽子手举起了明晃晃的大斧,对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