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篇一:丧葬风俗停尸仪式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 光着身子走了" , 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 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 这叫做" 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 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 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 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 这样做是表示" 带子" , 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 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 用来驱除煞气, 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 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 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 2 饰了, 等到临死的那一天, 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 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 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 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比如: 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 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 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 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 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 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 换届" 中, 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种被称为" 反饰" 的习俗, 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 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 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 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亲属给死者沐浴, 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 寿衣" 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 俗称为" 买水" 。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 就是把" 3 阳水" 变成" 阴水" 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 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 买水" 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 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 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 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 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 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 然后把公鸡杀死, 这叫做" 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屠夫,那么他临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块大红布,把他的手包起来,伪装成被斩断的样子, 据说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在阴间被他宰杀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时, 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 这叫做" 含口钱"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 烧落地纸"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 4 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报丧仪式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 也要照例过去报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的地区, 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 报丧炮" , 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还有的地方, 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 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 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 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 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 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 死的如果是女人, 必须由儿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