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之心理学批评姓名: 喻海潮学号: 201330280 131 班级: 13 32801 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文学批评之心理学批评摘要: 广义的心理学批评就是指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来研究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侠义的心理批评是指把弗洛伊德的批评理论融入文学汲取心理学成果, 立足于艺术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 对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接受这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关键词: 文学、文艺理论、心理学一、别开生面的探索心理学批评是新时期文学批评最早使用的新的方法。从八十年代初开始, 鲁枢元打破了社会学批评的独断论, 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心理研究。他提出了“创作心理”、“情绪记忆”、“艺术感觉与心理定势”等一系列新鲜而有趣的命题, 激起了文坛的热情关注。鲁枢元的提法无疑具有较大的震撼力。鲁枢元最著名的两个概念就是“情绪记忆”与“创作心境”。“情绪记忆”是鲁枢元对于素材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一种心理美学归纳。在《文学艺术家的情绪记忆》一文中, 鲁枢元对“情绪记忆”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在他看来, “情绪记忆”在作家的创作记忆中占有最大比重, 对创作活动也发挥着巨大的潜在作用。“情绪记忆”基于感受力又以情绪、情感为对象, 并在人的情感活动中得以实现,保持和复呈。“对于记忆的对象的性质而言,它是对于人类生活中关于情感, 情绪方面的记忆; 对于记忆主体的心理活动的特征而言, 它是一种凭借身心感受和心灵体验的记忆,体现为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鲁枢元“情绪记忆”的提出确实超越了认知心理学的“表象”, 它发现了或者说肯定了作家心灵的情感维度, 并使作家对文学素材的积累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审美素质。素材不再是文学家对于现实生活的理性反映和认知, 而是带有强烈的感性体验意味, 成为一种深刻的昔日印象, 最终, 这个文学创作准备阶段的审美心理胚胎,便会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艺术生命体。在对“创作心境”的另外两个属性的探讨中, 鲁枢元论证了“完形心理”的整体性和自动性。所谓整体性是指, “作品……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特定的,有机的,整体的心理结构出发的。”它保证作家审美注意的集中性和连贯性,从而使创作主体进入“我物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中, 作家的情感也因此“自动”注入艺术生命体。鲁枢元在这里试图说明, 艺术生命体一开始就是被创造的, 而非“表象”的拼贴, 且情感自动到达时“来不可遏, 去不可止”。鲁枢元对“自动性”的探讨颇似描述“灵感”的到来。不过其中的“神秘性”也显露无遗, 说明鲁枢元把瞬间的灵感夸大为整个文学创作。这有些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纵观鲁枢元的创作心理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却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启示。“情绪记忆”和“创作心境”的探讨切近文艺创作的本质,并突出了作者在创作中的地位。这比之以往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唯一的反映”而忽视作者的文学研究前提了很大一步。二、深入到变态领域新时期心理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是吕俊华将变态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中。其实有关变态心理学的研究, 朱光潜早在三十年代就已开始, 并写出了相关著作。但朱光潜并未将变态心理学引入具体的文艺研究, 直到吕俊华对文艺变态心理学进行实践操作, 人们才发现它对于文艺研究的重要意义。所谓变态心理是指人处于情感的高峰时刻所表现的反常心理,它不仅普遍存在于生活中,而且更
文学批评之心理学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