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那些说三道四的人说“三”道“四”
“三”和“四”,三岁孩童所有懂得它们的意思,为什么要拿出来做文章呢,岂非废话连篇?其实否则。
“三”是数目二加一后所得,是个基数,一二三的“三”,这是最基本的意思,不必举例了。古人发明讨厌那些说三道四的人说“三”道“四”
“三”和“四”,三岁孩童所有懂得它们的意思,为什么要拿出来做文章呢,岂非废话连篇?其实否则。
“三”是数目二加一后所得,是个基数,一二三的“三”,这是最基本的意思,不必举例了。古人发明中文时,划上三道,就结识到它的意思了。
“三”有时是序数,表达顺序第三。例如“三叔、三楼、三房”中的“三”就不是基数而是序数。基数和序数是两个不同样概念,正常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聋哑人理解“三叔”和“三个叔叔”这两者不同样的概念,就很难了。为此聋哑人语言研究专家张宁曾作过专门研究和报道(见1980年《心理学报》)。
“三”表达多数和多次。例如: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翻四复、三思而行、三推六问等等。这个义项是保存了古汉语中的意思。古人以三、九表达多数,而不表达定数,古语有“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古语又可以说成“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可见“三”可相称于“千”。“三”表达多数或多次,常常出目前成语中,例如,三人成虎、三头六臂、三缄其口、举一反三、三媒六证、三灾八难、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
“三”也可表达不定的少数,例如:“三三两两”,形容零零落落,数目不多,《乐府诗集》中已有“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三男二女”,指少数多种子女,较早见于《后汉书 方术传》,“三言两语”,指很简短的几句话,《水浒传》有“若在家时,三言两语,盘倒那先生。”“三年五载”,指不太长的时期。“三天捕鱼,两天晒网”,指时间短而总是断断断续续,也有少的意思。
“三”有时不指数目,例如:不三不四、低三下四、颠三倒四、丢三落四、朝三暮四、招三惹四、推三阻四、说三道四、三长两短等等,这些固定词组里的“三”,既不是基数,又不是序数,既不表达多,也不表达少,它是一种代号,是“这样”或“那样”的意思。从构造上看,绝大多数是和“四”结合构成的固定格式,从意
讨厌那些说三道四的人说“三”道“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