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和最乐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最苦和最乐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最苦和最乐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1 篇
学习目标:
1、驾驭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驾驭文章的论证方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习。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激趣解题
:你觉得最欢乐的事是什么?最苦痛的事是什么?
,你了解多少?
(二)、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
。
(三)、 研读课文 品析沟通
,老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思索探讨问题的答案。
:
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
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 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爱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洁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
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老师(主持人)依题号依次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假如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看法,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探讨。老师做相机点拨,驾驭限制好探讨沟通的话题走向。做到既避开冷场又不行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其次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索: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
①②
(二)、研读课文 品析沟通
、抽签、定问题。
,品读课文相关内容。
'问题是:
①前三段已经讲清了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第四五段还有必要写吗?为什么?
②举例说明尽得大责任,就得大欢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欢乐。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⑤以梁启超,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诵课文中,你喜爱的句子3句以上。
,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
(三)、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最苦和最乐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4 篇
教学目标:
。
,领悟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索。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通读课文,疏通文字。驾驭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似乎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逍遥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怜悯。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谈他们眼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由此导入到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化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与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见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扬民权同等学说和变法主见。189
最苦和最乐教学设计一等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