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安桂清源自:人民教育 2010 . 21 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与之不同, 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 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 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在课例研究中, 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因此, 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实践表明, 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 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 源于现实。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 因此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 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就是说, 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由此, 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的。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 等等。实际上, 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 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 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 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 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 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 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 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的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 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 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的。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按照惯常的方式问学生:“读了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回答。正在此时,一个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他认为同学们是明知故问, 因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早自习预习课文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对教师触动很大,他对这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是否不应该再用了呢? 经过反思,他认识到方法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他以“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开始了极富意义的课例研究。 3. 具体可行。在课例研究的初期,教师的选题往往过于宽泛,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设对话的课堂”、“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等。因无法聚焦问题, 这些泛化的研究主题必然导致教师对研究内容的解读浮于表面, 而且这些问题无法引导教师深入探究, 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收效甚微。更有甚者, 研究的问题范围很大, 但研究的时间却很短, 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不了了之。因此, 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 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 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小题大做”。待教师全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后, 再研究其他问题。例如一位英语教师有感于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试图以“课堂教学言语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