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14
环境保护及扬尘防治措施
第一节 环境保护体系与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针对本标段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施工现场环保工作,应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要求,重点考虑,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积极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毁坏地表植被,挖掘土石,埋设管线。对取弃土场规定的施工界限内外的植物,必须尽力移植保持成活。
对有害物质(如燃料、油料、旧材料、垃圾等)要运至业主和监理工程师认可的地点进行处理,以防泄露,造成对动物、植物的损害。
水土保持
防排水:施工期间始终保持工地的良好排水状态,修建有足够泄水断面的临时排水泄道,并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连接,不形成淤积和冲刷。施工道路顶面表面筑成 2%的横坡,以利于排水。基坑边坡要进行支护,分段留设排水沟。
施工期生产和生活废水处理
施工期的水污染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两部分,由于两部分废水的性质不同,拟将其分开处理。考虑到工程各施工部位相距较远,难以进行集中处理,根据施工场地分布,各驻地内设管线将污废水集中进行处理的方案。
生产废水包括施工机械设备清洗的含油废水,严禁任意排放。进行水沉淀处理措施为:施工场地的生产废水,经过滤网过滤,通过污水管输入池中沉淀,并做除油处理。经业主和环保部门认可后排放。
生活区污水主要有冲厕污水、盥洗污水、食堂污水、厨房污水等,由于生活区内业主已有足够的污水处理设施,可以不予考虑。各附属设施区的生活污水应沿厂区排水系统排放,流入厂区设置的沉淀池经沉淀后排放。
对施工机械冲洗、维修等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污水,可在机械停放修理厂设置一座沉淀池,采取沉淀、隔油处理后排放。出水优先用于道路除尘降温、浇灌花草,多余的废水沿排水系统排放。施工区的生活污水排放,可在河道附近设置一座沉淀池,经沉淀、过滤后排放。冲厕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流入河道附近沉淀池或集水井,经二次处理达标后排放。
4 / 14
.5 防大气污染
本工程大气污染源主要有:运输、燃油机械、炉灶等。
.1 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和装卸、运输过程,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制度,在旱季和大风天气适当洒水,保持湿度。在 4 级以上风力条件下不进行产生扬尘的施工作业。进料、出土使用封闭良好的自卸车,自卸车车厢后挡板保险装置良好,防止运输途中自行打开。严格按规定的路线、时间通行,沿途不撒不漏,运输砂、水泥、土等易造成尘土飞扬的物品时,要用篷布覆盖。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应暂停运土,防止大风吹扬和雨水冲刷,造成街道和环境污染。
3. 施工垃圾采用容器吊运到地面,垃圾要及时清运,清运时要洒水,防止扬尘。工程本着节能、环保的理念做到垃圾分类堆放,及时清运出现场,现场不得堆积大量垃圾。
3.1. 合理组织施工、优化工地布局,使产生扬尘的作业、运输尽量避开敏感点和敏感时段。
严格执行当地有关建筑施工卫生管理办法,按照有关要求设置围挡,将施工场所与周围环境隔离,施工活动、机械存放、材料堆放等均在围档内进行,严禁违规占用其它场地。
.5 施工现场设置土方临时存放场,含水量大的土先在临时存放场暂存,将水沥干后再装车运至弃土场,防止运输途中沿街滴漏污水。
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气的物质。
施工现场出入口设冲车台,车辆出场冲洗车轮,减少车轮携土。
.8 清扫施工现场时,要先将路面、地面进行喷洒湿润后再进行清扫,以免清扫时扬尘。当风力超过三级以上时,每天早、中、晚至少各洒水一次,洒水降尘应配备洒水装置并指定专人负责。
.5.9 使用清洁能源,炉灶符合烟尘排放规定。
施工现场内食堂所使用的炉灶等必须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严禁使用散煤、木材、锯末等非清洁燃料。
.11 施工用的防腐剂、防火涂料等易污染大气的化学物品统一管理,用后用盖子盖严,防止污染大气。
5 / 14
.5.12 施工现场在施工前做好施工道路的规划和设置,临时施工道路基层夯实、路面硬化。
3.1.6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本工程施工噪声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施工机械、施工活动、运输车辆等。
3..1 施工组织采用两班制作业,使工人每工作日实际接触噪音的时间符合国家卫 生部和劳动 局颁发的允 许工人日 接触噪音时 间标准的规定。
.6.2 设备选型优先考虑低噪音产品,设备底座设置防震基础,采取措施或改进施工方法,如采取消声、吸声、隔声、阻尼或安装隔震装置等措施,使施工噪音、振动达到施工场界环境标准。机械设备合理布置,正确安装、固定,减少阻力及冲击振动。
.3 合理布置各种施工作业
环境保护及扬尘防治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