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指南(2015-年版).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
(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lc监测等。(2)精确性
血糖浓度〈,标准差〈;血糖浓度>,变异系数(CV)〈%。
(3)考虑干扰
常见干扰物有: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时,血糖值会有一定偏差。pH值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都是血糖仪和试纸最佳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
(4)排除主客观因素
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校正码未更换、试纸保存不当等均会影响结果。
建议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某些满足二次加样设计的血糖仪可以允许吸二次血样);在测试中不要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血糖仪等。新买的血糖仪、启用新的试纸条及血糖仪更换电池后需要用随机所带的模拟液或质控液进行仪器校正,当毛细血哲血糖结果与HbAlc或临床情况不符时,或怀疑血糖仪不准确时,应随时进行仪器校准。糖化血红蛋白HbAlc
临床上已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是决定是否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反映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指南建议(1)目前应采用结合NGSP标准化的HbAlc-结果来估测平均血糖水平;(2)积极参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室间质评;(3)尽量避免HbA1c参考围的变化。
检测频率: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
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测1次。
暂不推荐用于诊断糖尿病:虽然WHO、%为诊断糖尿病临界值,但指南指出由于HbAlc在我国不够普遍、检测方法标准化程度不高、测定HbAlc的仪器及质量控制尚不符合诊断糖尿病要求等原因,暂不推荐在我用HbAlc诊断糖尿病。
注意可影响HbAlc检测结果的因素:
(1)任何可增加红细胞平均寿命的因素均可升高HbAlc水平,如脾切除后红细胞清除率下降。任何可缩短红细胞平均寿命的因素可降低HbAlc的水平,如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
(2)这些药物可使测定结果降低:维生素C、维生素E、大剂量水酸盐、促红细胞生成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氨苯砜。
(3)样本储存时间与温度:结果随样本存放时间延长而升高。大多可在-70°C存l年,全血4°C存l周,室温下仅数天。
(4)特殊情况勿忘考虑:慢性肝病可降低HbAlc水平,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红素血症可升高HbAlc水平,妊娠中期女性HbAlc水平略降低,妊娠晚期女性HbAlc水平略升高。
糖化白蛋白GA
糖化白蛋白在糖化血清蛋白基础上的定量测定、去除血清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影响而更准确。

应用较短,尚缺乏公认正常值。有研究初步建立中国GA正常参考
%-%。
GA的临床应用
(1)评价患者短期糖代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对短期血糖变化比HbAlc敏感,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平均血糖水平。
(2)筛查糖尿病:GA〉%可筛查出大部分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GA异常是提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行OGTT的重要指征。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指南(2015-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guoxiachuanyue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6-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