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脉经讲课录
第一节 三首脉歌
脉诊不好学,但是,只要背熟我总结出的以下三首脉歌,并明白了他们的含义,就可以领略到脉诊的精髓,走进脉诊的大门。
这三首脉歌就是:
八要脉歌
浮脉皮上求 沉脉肉里头 数脉跳的快 迟脉慢悠悠 法不同,而实质就是在号脉时我们使用的上、中、下三种力道。本人为遵从老师的教诲,仍按“浮、中、伏”来讲授。 “三部九候”是现代约定俗成的一种号脉方法。几百年来,不管是中医学院的教材,还是流行的方脉书籍,以至中医晋级的考试,莫不以此为准。但是,“三部九候”的学说,是不是无懈可击了呢,我个人认为“三部九候”的学说,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自古错到今的错误说法。但是,为了讲的明白,听的方便,我们还是把这个错误放到以后再讲,具体参见第三章“三部十二候”。
我们接着讲浮脉。
我们上面讲了如何定摸脉的部位、如何确定摸浮脉所用的力度,下面我们还要知道摸浮脉时的感觉。也就是说,什么感觉是浮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那就让我们先看看古人和古书中是如何讲浮脉的。 《王叔和脉经》: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在摸脉时)寸、关、尺上的手指,如果梢向上抬,(也就是刚刚压在皮肤上),觉得脉跳动的很大,而使劲下按,脉跳动力量的反倒不如以前了。 《濒湖脉学》:浮脉法天,有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又谓之毛。 意思是说,浮脉向天一样,有轻清的飘在空中的样子。如果按卦象来说,它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中的天干。按时令(节气)来说,为秋季的主脉。在人的身体上它对应肺脏,又可以说它对应皮毛。
《濒湖脉学》:〔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榆荚,榆树上生长的一种可食用的类似种子的东西,俗称榆钱。很轻。唐朝的诗人施肩吾曾作七言绝句《戏咏榆荚》:“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诗中对自己不得志的无奈和抱怨我们不提,但是,从写景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榆荚”是很轻的,可以随风到处飘动。
《脉诀》言,寻之如太过,乃浮兼洪紧之象,非浮脉也。
意思是说:摸脉时如果感觉浮脉非常有力、那就是浮脉兼有洪脉和紧脉的脉象,不单单是浮脉了。
《四言举要》: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意思是说:在手腕上,浮脉就象自然界里的天一样,高高在上,轻轻一按就可以摸到,轻轻industrial transfer and sharing of regional features,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function centre. Transport to Yibi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ngine and its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radiation to surrounding cities of Yibin is not strong, the advantage is not fully utilized, it must be by improving city
的在肌肉的最上面,就象水中漂浮的木块一样(不用深入水中就可以摸到)。 《厘正按摩要术》浮(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也。)主表,属腑,属阳。风邪六气,外因之病。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皆浮也。虚弱病久,临危时,脉亦无力而浮,为外感内伤之别。(《心法》)
浮而虚甚为散脉,主神离气脱。浮如葱管为芤脉,主亡血。浮如按鼓为革脉,主亡精。 浮而柔细为濡脉,主伤湿,又主血虚。浮而有力为洪脉,主呕胀,又主阳盛阴虚。浮而无力为虚脉,主血虚。(陈修园)
《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象: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主病,表证。 说明: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邪袭肌表,卫阳抵抗外邪,脉气鼓动于外,脉应指而浮。久病体虚脉浮大无力者不作外感论治。
对于《厘正按摩要术》和《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论述,因为基本是白话文,我就不多讲了。 通过的这么多形象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浮脉就是医生在摸脉时,手指只用三颗豆子的重量压在病人的脉搏上,就可以最清楚的感觉到病人脉搏的跳动的脉象,就叫浮脉。
为什么我用了一个“最”字呢,就是说,如果你再用更大的劲,也就是用了三颗豆子以上的力道,反而觉得脉搏跳动的力量减少了,这就是浮脉的特点。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怎样摸脉,怎样断定病人是浮脉,学诊脉不难吧?
下面我们再讲一讲浮脉的病理意义。也就是病人出现浮脉会有什么病。 老规矩,我们还是先看看先贤们如何说,然后再总结。
《濒湖脉学》
德胜脉经讲课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