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草原新牧民》的创作风格.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草原新牧民》的创作风格
摘 要:《草原新牧民》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在20世纪70年代所创作的一首极具内蒙古风格的一首二胡曲。这首乐曲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一段时间,了解当地习俗,和大草原也亲密接触,和牧民们天天朝夕相处,根浅谈《草原新牧民》的创作风格
摘 要:《草原新牧民》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在20世纪70年代所创作的一首极具内蒙古风格的一首二胡曲。这首乐曲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一段时间,了解当地习俗,和大草原也亲密接触,和牧民们天天朝夕相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一首乐曲。本文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在做这首乐曲时想向听众所传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同样也要从整首乐曲的曲式结构,加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逐字逐句地去研究这首乐曲。
关键词:刘长福;风格;草原新牧民
刘长福,男,河北省静海县人,汉族,1944年8月6日生于天津市。儿时喜欢戏曲、曲艺和民族音乐,同时也对器乐演奏(包括西洋乐器)有浓厚的兴趣。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吹竹笛,并能较好的演奏冯子存先生《喜相逢》《放风筝》等乐曲。1955年在小学音乐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考取了当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少年班),从此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入校后第一年随包玉山老师学习单簧管,一年后开始随聂靖宇先生学习二胡。尔后陆续就教于丁当、张韶、严忠萱和蓝玉崧诸先生,直到1963年附中毕业。工作了16年后,于197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班,1981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也是中国首位获得二胡硕士的人,研究生期间专业指导教师仍为蓝玉崧教授。
刘长福教授曾于1963年至1979年间在内蒙古艺校(后改为艺术学院)任二胡专业教师;自1981年至今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相继担任二胡专业讲师和副教授职称,1995年晋升为教授。
刘教授从事教育工作几十余年,在这些年来刘长福教授的学生在国际和国内的各项民族器乐比赛中纷纷获奖并名列前茅。中央和北京等广播电视及报刊等新闻媒体先后对他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报道及现场采访,其生平和业绩也已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化英才辞典》《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及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代表作《草原新牧民》等。
《草原新牧民》是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首蒙古族风格二胡曲。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上,年轻的新一代牧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欢乐、愉快的心情,热情歌颂了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作曲家还添加了一些其他演奏技法,使全曲独特的风味更加浓厚。这首乐曲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的时候所创作的乐曲,是具有很强的当地风格的。当听众聆听有刘长福演奏这首乐曲的时候,仿佛自身沉浸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草原上还有一些牧民牵着马,放着羊,草原上零星的几个蒙古包。又或者,骑着马的牧民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整首乐曲抒发了新一代的青年牧民热爱草原、赞美家乡、立志建好祖国边疆豪情壮志;描绘了他们英姿勃勃地跨骏马、手持套马杆驰骋在千里草原的绮丽画面。乐曲的旋律朝气蓬勃,其二胡各種技巧的运用,使人耳目一新。
《草原新牧民》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第一段是快板。给我们展现出草原上新一代牧民朝气蓬勃,载歌载舞。前半部分的三度打音加花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特有的音乐,从而展现了牧民们欢快的情绪;后半部分是一段如歌的旋律,宽

浅谈《草原新牧民》的创作风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珍珠夸克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