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 AS-GL05 《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被测量 Y 与输入量 X 1,…,X N的关系 B类评定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扩展不确定度编制不确定度报告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分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概述 A类评定 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 Y(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 X 1,X 2,…,X N间的函数关系 f来确定,即: Y=f (X 1,X 2,…,X N)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计算灵敏系数偏导数 Y/x i=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 c i 可由实验测定,即通过变化第 i个输入量 x i,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 Y的变化量。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g、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A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对输入量 X I进行 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x n。算术平均值 x为 1nx n=∑x i ni=1 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 s(x i)由贝塞尔公式计算: 1nS(x i)=∑(x i—x) 2n-1 i=1 式中 x i为当次测量的实验结果观测列的实验标准差的平均值 s(x)按下式计算: s(x)=s(x i)/n 标准不确定度 u(x)即为: u(x)=s(x) 观测次数 n充分多,才能使 A类不确定度的评定可靠,一般认为 n应大于 5。 标准不确定度的 B类评定-当输入量的估计量 X i不是由重复观测得到时, 其标准偏差可用对 X i的有关信息或资料来评估。 B类评估的信息来源可来自:校准证书、检定证书、生产厂的说明书、检测依据的标准、引用手册的参考数据、以前测量的数据、相关材料特性的知识等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先确定输入量X的不确定度区间[-a,a ] ,或误差的范围,其中a为区间的半宽。然后根据该输入量X在不确定度区间[-a,a ]内的概率分布情况确定包含因子 k P,则B类标准不确定度 u(x)为: u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