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高级中学 2009 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时量: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命题者:叶孟贤一 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 1—5题。( 16 分) 草堂· 诗魂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②当我来时, 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 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③茅屋而草堂, 草堂而杜甫草堂, 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 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 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 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 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 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 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 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 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 太有特点了, 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 问如此江山, 龙盘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 有长留天地, 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 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 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④草堂足供观赏, 甬道曲折, 尽可徜徉, 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 黄叶铺地! 草堂, 草堂, 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 《壮游》, 《三吏》《三别》, 《北征》, 《秋兴八首》,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 这是杜甫的辉煌, 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 , 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 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 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 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⑤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 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 张九龄罢相, 李林甫上台, 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 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 时代的不幸, 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 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 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 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⑥可是, 他的诗作却从此. 更加如长河激浪, 深潭照物, 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 如鼓, 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 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 就会发现, 个人的遭际, 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 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或者说经邦济世, 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 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 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⑦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 、第④⑥段中加点的两个“此”字指代的内容分别是: (2分)。 2 、根据文意,分析“细雨”一词在以下三段中的作用。(3 分) 第①段“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第④段“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第⑦段“细雨依然”: 3 、从文中看, “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不超过 30 个字) (2分) 4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试举一例,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3 分) 5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 分) A 、杜甫出身奉儒守官世家,少有用世之心,但肃宗即位后,难有作为,大志落空, 于是他的诗歌充满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在《天末怀李白》中就写到:“文章憎命达”。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 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 、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 接着点明
上海青浦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试卷(语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