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琐记》的读后感800字(5篇)
《琐记》的读后感800字1
细读鲁迅先生的《琐记》,有回味童年的闲事,有上学时的杂事,看似琐碎,却记录了他的成长历程和离家求学的经受。
鲁迅先从家乡写起 《琐记》的时空跳动性比较大。开头写的是童年在家乡绍兴的事,后来主要写在南京读书的事情,最终还点到初到日本的情景。中间着重写在矿路学堂的所见所闻。“只惋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这句话特殊需要解释一下。旧时迷信传奇,落水淹死的人做了水鬼,必需设法使别人淹死来替代他,才得以投生,教做“讨替代”。
《琐记》中说,由于这里的池子已被填平,因此“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了。迷信思想中包含的损人利己的阴暗心理,从这种“讨替代”的说法中已可略见一斑。
第 4 页
《琐记》的读后感800字3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学问,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受。文章从切身感受动身,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搁同学的学业吗?对中国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
《琐记》的读后感800字4
初读,很难信任,世界上竟然会有如此恶毒的母亲。母爱应当是暖和,温馨的,但是在《琐记》中的曹七巧不但没有给子女所应有的关心、暖和,而赐予他们的反而是无尽的苦痛,熬煎。她连女性最美妙的母性都不存在,值得人去关怀怜悯么?只让我感觉她所受的全是她自己自找的。
可是对于一个始终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来说,我不得不从正面去想,像曹七巧这样的人莫非没有好的一面?莫非她生来就如此“恶”么?
再读,带着问题去读,发觉自己对曹七巧的控诉太偏激了点。对于前面的义愤填膺,再读后,更多的是觉得她很可怜,需要怜悯的。
在文章的一开头,是通过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初步的了解的曹七巧。同时两个丫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曹七巧很可怜。如文章中写到“凤萧道:‘你是她陪嫁来的么?’小双冷笑道:‘她也配!’”丫头即如此轻视地看待她,再加上她的身份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且当时是以“姨太太”娶进门……而且她的丈夫是个躯体残疾,“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对于一个正常的女人,能忍受,坚持下去么?还有她娘家哥哥的索取……“不承情也罢!我也惯了。我进你们姜家的门……谁见我的情来?谁有半点好处到我头上?”这样的'环境怎能不叫她不急躁,不尖酸薄情?甚至最终到达性格的“扭曲”呢?
第 4 页
对于她对子女的看法我还是觉得不行谅解的,由于即使自己有多对世界,对社会,对世人的生气,也不能将子女当成自己发泄苦闷,生气的工具阿。记得有人这样说道:“曹七巧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并不从自身的不幸中滋生出珍贵的怜悯心,而是以制造别人〔准确的说是她亲身儿女,而且也只能是她的亲骨肉,由于那是她所唯一能接触到的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曹七巧人性恶的最深刻之处就呈现在她与儿女媳妇的冲突中。”我很赞同上述所说
《琐记》的读后感800字(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