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茶一盏也醉人》目录序第一章茶中阅和一、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活茗酬知音二、活茶一盏送闲云,余香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因为爱茶,才具有对
茶独特的感受。“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可以说,苏东坡咏茶,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在烹茶这一环节,苏东坡以为“精品厌凡泉"
,好茶必须配以好水,因此常常亲自到钓
石之旁汲取深潭活水。“活水还须活火烹”,所以他用于泡茶的滚水皆由“有焰方炽的炭火”
煮沸。古人对宜茶之水十分讲究,不仅看重泉水,对江水也研究颇多。关于烹茶之水,还有
一个典故,即“苏轼取水”。相传,宋朝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炎之症,太医主方以瞿塘峡水冲
茶服,神宗赐阳羡茶。有一次,王安石宴请苏轼,托他带一罐瞿塘中峡水。
一年后,苏轼乘舟经三峡,恰睡未醒,等醒时,船已到下峡,因回船不方便,只好取
下峡水替代。王安石在冲泡中,见茶色浸出慢,知非中峡水。苏轼惊问其故,王安石解释到:
上峡之水性太急,下峡之水太缓,中峡水急缓相当。泡阳羡茶时,上峡水味浓,下峡水味淡,
中峡水浓淡适宜,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所以是下峡之水。佩服之余,苏轼也只好以实情相告。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东坡也很讲究。在宜兴,他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东坡用此壶烹
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东坡喜欢喝茶,当时的紫砂茶壶很
小,喝了一壶又一壶,很费事。苏东坡就想
做一把大茶壶,因此买来了紫砂大青泥,拍
拍捏捏做了几个月也没做成一把像样的茶
壶。一天夜里,小书童打着灯笼来请苏东坡
去吃夜点心。苏东坡看着灯笼计上心来,何
不照灯笼的样子做把灯笼壶呢?就这样肚皮
大大的灯笼壶做出来了,但又光又滑不好拿,
于是搓条泥巴,这头搭那头,就像房屋上头
的梁,烧制出来后,苏东坡提着“梁”
就取名“提梁壶”,而后人也便把这种提梁式
的壶称为“东坡提梁壶”
东坡提梁壶
曰正
苏东坡不只是烹茶、品茶、造壶,还亲自栽种过茶。他贬谪黄州期间,经济拮据,生活
困顿。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磋我五亩园,桑麦
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有诗为证:
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
在另一首〈〈种茶》诗中他这样写道:“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诗意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可见诗人于躬耕之时,已深谙茶树习性。
苏轼一生嗜茶,且精于书法。明人屠隆在其所著〈〈考盘余事》中记载着一段苏轼和司马光之间关于茶与墨的辩论,成为后来的一段佳话。
一次,司马光讥讽他说:“你精于品茶和书法,想必知道茶与墨的三种不同特性,第一、茶是越白越为上品,而墨却是越黑越好;第二、越重的茶是好茶,而越轻的墨是好墨;第三、茶越新鲜越好,墨则是越陈越佳。你怎么会同时喜欢这两种相对
清茶一盏也醉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