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发布日期: 2012-08-21 原文刊于张金奎卫所军户是与明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联系的一个特定的群体。卫所军户的发展状态直接关系到对明代社会演进状况的总体评价。本文试从族谱资料出发, 结合相关史料, 对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三个军户家族做一个简单的个案分析。一、西宁严氏家族关于严氏的情况, 集中反映在十一世孙严维宪续修之《湟中严氏族谱》[1] 中。据严维宪于康熙五年撰写的序言称, 严氏族谱在明代曾三次修撰, 初创于一世祖严渊, 五世祖严肃和七世祖严威时两度续修, “为书炳炳烺烺, 焕然可观”[2] 。但崇祯七年、十六年、十七年三度遭到战火摧残,致使旧谱最终“毁灭无存”。现存之族谱为严维宪根据对旧谱内容的记忆以及对祖先的了解重新修撰而成。所以虽然名义上是续修, 实际上可以等同于初创。也正因为如此, 族谱对先世的记录有多处与其他史籍存在矛盾和龃龉,对此下文中会具体交待。族谱卷一《世系总叙》载: 严氏始祖讳渊, 南京凤阳府定远县人, 世为元武臣, 任江宁防御。明太祖吴元年自建康归附, 随军征讨, 破严州, 部功最多, 赐姓为严。鄱阳之战, 先登陷阵, 升千户。洪武御极, 西土未靖, 随魏秦地,所向有功,升指挥佥事,又升都指挥佥事、—————————————————————————————————————————————————————左参将, 诏晋都督同知, 挂平贼将军印。?? 诰授世袭指挥佥事。洪武某年卒。[3] 另据族谱卷二《世系图引》载,“我严氏世居北方, 随元入中国。及有明而得姓”。可见,严氏的祖先并不是汉人,而是随着蒙古军南下而进入中原的蒙古人或色目人。在归顺朱元璋之后, 因在攻克严州的战役中立有大功,才被赐汉姓为“严”。严渊去世时, 唯一的儿子严昊年仅十二, 谱中称“明祖追录前功, 特加宠恤, 育之宫中。及长, 配宫人萧氏, 袭指挥佥事爵”[4] 。将军官遗孤收养于宫中,与明初设立的“舍人卫”[5] 有异曲同工之处,是朱元璋笼络人心的一个惯用手段。严昊生有二子:濠、清。严清生子严英,此后“无考”。严濠袭职, 后奉命赴陕西绥德征战, 并因功晋升指挥同知, 填注于山东都司, 不过并未实际赴任,而是“留守绥德”。[6] 明初, 为了缓解中央财政上的巨大压力, 曾有意识的把京卫军士及其家属遣散到地方卫所或原籍安置[7] 。严昊在宫中长大, 严濠征战绥德属于“调征”,推断父子二人最初都应该是在南京卫所服役。严濠立功后被调离南京, 填注于山东都司, 应该也是受到了明廷减轻财政压力政策的影响。严濠生子二:镗、斌。严镗因为身体残疾, 未袭职。严濠晋升并获得世袭的指挥同知一职直接由严镗之长子严肃继承。严镗的弟弟严斌及其后人的事迹,“无考”。严肃屡立战功,升任指挥使,历任“石硖口守备、宁远卫游击、—————————————————————————————————————————————————————固原参将、怀来协副将”等职。石硖口在明代北部边境有两个, 一个位于今甘肃张掖附近,一个在八达岭长城西侧。宁远卫属辽东镇,固原在甘肃, 明中叶单独成镇。怀来卫属万全都司。从这些职务可以发现, 严肃的军旅生涯颇为复杂, 足迹几乎遍及九边。严肃长年在外征战, 其家人势必无法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生活, 进而影响到家族的成长。族谱卷一《世系总叙》继续记载: 甘州番贼叛掠地方, 调征甘州。遂移驻甘州左卫, 赐都指挥使俸、爵,子孙荫千户一员、指挥佥事一员。西宁海贼亦卜剌破罕东二卫, 调御海虏, 遂留一子指挥佥事讳某者驻甘州, 而自屯于西宁。严氏之来湟中自此始也。景泰时卒。明中叶, 由于国防形势的变化, 适合战时需要的镇戍兵制, 即营兵制逐渐成为主导, 原有的卫所武职逐渐由世官向世爵转化, 成为世袭“特权”的代名词。谱中反复称袭职为“袭爵”、“嗣爵”等, 反映出在明末清初人眼中[8] ,世袭武职已经与世爵完全划了等号。从《世袭总叙》中可以看出, 严肃因为立有战功, 不仅本人晋升都指挥使, 还先后获得两个世袭恩荫指标。加上原有的指挥同知世职, 严氏一族已经获得了三个中高级武官的职衔。严氏家族也因此开始由单一官军户家庭向群体武官家族转化。不过严肃膝下只有两个儿子,长子严敞将来要承袭指挥同知祖职, 所以次子某接受了指挥佥事一职, 并因为严肃调守西宁而独自留在了甘州。至此, 严肃一家开始分居两地。加上此前谱中记载后人“失—————————————————————————————————————————————————————考”的三世严清、四世严斌, 估计此时严氏一族已经分居在四个地方。[9] 不过谱中载西宁严氏十一世
三个明代卫所军户的个案考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