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脆弱平衡
龙雪晴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水污染之间,重建脆弱平衡的努力到底能维持多久?
8月9日,在西江干流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省交界河段的梧州市,珠江流域第一块省界缓冲区碑举行了简短的揭幕仪式。
重的珠江广州河段,到其下游1万平方公里左右污染严重的网河区,尽在整治包围圈内。
在珠江广州段的滨江路,记者看到投入巨资治理五年后的珠江水,水体为不透明的浊绿色。岸边江风虽仍带水腥味,但较之2000年前后又黑又臭须掩鼻而过的一江污水,已有明显改观。
据广东省环保局珠江综合整治工作办公室副处长孔庆安介绍,广东对工业污染的治理开展得比较早,虽然仍存在企业偷排超排污水的问题,但“基本面已经管住了”。目前对珠江最主要的污染,来自生活污水。
“从137个省级监控断面的监测结果来看,广东省大江大河和主要水库的水质还是良好的,目前主要是流经城市的一些河段和城市的内河涌,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广东省环保局水环境管理处处长陈 成也对《财经》记者表示。
用来势凶猛来形容广东生活污水的增长态势,并不为过。与20年前相比,广东省生活污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早已从当初的33%-40% 上升到近年70%左右。
在兴建污水处理厂之前,绝大多数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进了城市的“毛细血管”――城市运河或内河涌。“自2002年珠江综合整治以来,生活污水的治理才得到重视。”孔庆安对《财经》记者解释说。
据广州市环保部门的统计,广州231条河涌中,有116条污染较重,均为几十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放累积的恶果。
从2005年至今,。到2006年底,广州市区81条河涌的截污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原先零乱分散直排河涌的排污口被管道连结起来,先集中经由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之后,再进行统一排放。
但记者实地观察了广州市内流经闹市区的多条河涌之后发现,污染程度均仍十分严重。有的几乎已经断流,河渠积满黑色油泥和脏物,臭气熏天;有的河涌为了掩盖臭气,甚至已被安上水泥板封盖,完全丧失引流功能。
或许,要彻底消化多年累积的“遗产”,绝非短期之功。
在广州以外,珠三角网河区的几个水污染“重地”――东莞、佛山、深圳、惠州等,也正大力整治内河和河涌,东莞市政府甚至已经为此专门成立由市领导班子挂帅的“河涌整治办公室”。专家预测,在今后两到三年之内,“内河和河涌保卫战”将是上述城市水污染治理“战役”的重点。
东莞的困境绝非个案。根据广东省环保局提供的数字,广东省污水处理能力每年新增100万吨,至2006年底全省已经建成99座污水处理厂。尽管如此,全省的污水处理率不过近50%而已,广东省还有超过一半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
以目前广东省各地投建污水处理厂的速度来看,能否走好城市扩张和水资源保护的平衡木,仍是一出“惊险剧”。
毕竟,今年4月,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至2005年,珠三角地区城镇化水平,已相当于美。如果不加以控制,广州常住人口将在十年内突破最大容量1500万,同时,深圳常住人口也将达到“临界点”。届时,生态环境、能
珠江:脆弱平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