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导论》:第9章 病毒与免疫[2]
深圳大学生命学院
彭 勇
病毒学基础
一、病毒的概念
病毒是有生命的大分子, 它具有生命最重要的特征, 增殖、遗传和变异。
作为大分子的病毒,在活组织外,它.主要成分是磷脂,它在许多病毒中具有结构上的功能。除此.还有糖脂、中性脂、脂肪酸等,它们是病毒增殖过程中从宿主细胞核膜或质膜获得的包膜成分。
4、糖类及其功能
病毒除含有核糖或脱氧核糖外,尚含有非核糖类.如所有带包膜的动物病毒表面结构中,均含有糖蛋白成分,其化学成分是含甘露糖与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的高级甘露糖,以及含半乳糖、岩藻糖、唾液酸的复合型寡聚糖。
这些病毒糖蛋白可诱导宿主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同时产生致病作用.如形成免疫复合物所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等。病毒的糖蛋白在病毒感染细胞时起重要作用,它与病毒吸附、穿入有关。
六、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繁殖方式不是分裂繁殖,而是复制。
病毒没有核糖体、线粒体或其它细胞器,病毒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增殖,以宿主细胞作为其核酸、蛋白质合成的原料和能量的来源,因为,病毒是一种无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病毒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在侵入易感细胞前,在代谢上它们是不活动的。侵入宿主细胞后,病毒的复制是借助于病毒mRNA来完成的。病毒的mRNA的产生,是病毒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也是指导宿主细胞复制病毒蛋白的基本机制。
在病毒基因的调控下合成病毒的核酸与蛋白质成分,然后在细胞核或胞浆中装配成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再以不同的方式释放出细胞外,感染其它细胞开始了另一个感染周期,这种方式叫复制,整个过程叫复制周期。
复制周期大体上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每个阶段产生的结果和周期的长短、依各种病毒的种类、核酸类型、培养温度、营养条件,以及宿主细胞种类之不同
病毒感染,复制,释放
电镜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从细胞表面出芽
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从细胞表面离开
病毒的致病作用
1、感染对细胞的影响
[1]病毒感染细胞,引起细胞发生病理改变称作细胞病变,病变的结果细胞死亡;
[2]有些病毒虽能感染细胞,进行增殖,但不引起细胞病变;
[3]另有—些病毒对某些细胞不敏感,所以不能感染这些细胞。
感染了病毒[兰色颗粒]的淋巴细胞
病毒在细胞内急速复制导致细胞爆裂
细胞病变有下列几种表现:
[1] 细胞的折光性增强。细胞由光滑透亮央变得粗糙发暗,这往往是病变的早期表现
[2] 细胞变圆,细胞由原来的多边形、梭形、柳叶形等形状变成圆形;
[3] 细胞间隙加宽,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间出现裂隙或比原来的增宽
[4]细胞体积发生改变。病毒感染细胞不但形状发生改变,体积也可以增大或缩小,且往往大小不匀
[5]细胞发生堆积。出现病变的细胞往往有聚集的现象,但不发生细胞融合;
[6]细胞融合。某些病毒使细胞发生融合现象,形成多核巨细胞;
[7]包涵体形成。很多病奇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二)细胞病变的发生机理
许多毒力强的病毒的复制早期就能细胞RNA与蛋白质的合成。生物大分子合成受到影响,细胞分裂繁殖就不能正常进行。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以后能引起溶酶体发生改变,轻者仅使溶酶休膜的渗透性增加,无酶的漏出。重者可使溶酶体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溶晦体破裂、水解酶进入细胞浆、细胞结构遭到破坏;甚至发生自溶。病毒的这—作用,可能来自于病毒增殖晚期的蛋白质,很可能是衣壳蛋白质。
感染病毒的细胞内,由于大量的病毒颗粒或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的聚集,形成新的团块,并使这一区域染色特性发生改变*称之为包涵体。
包涵体可以见于细胞核内(如腺病毒、HSV),细胞浆内(狂犬病毒、肠病毒)*或核内和细胞浆内都有(如麻疹病毒等)。这些包涵体的占位破坏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严重时引起细胞死亡。
4.病毒蛋白质的毒性作用 高浓度的病毒颗粒或衣壳蛋白虽无病毒增殖,但能使细胞发生病变。
5.细胞膜发生改变,细胞融合。
6.染色体畸变。
巨细胞病毒[鹰眼样包含体] (480X)
爱滋病毒感染单核细胞
肝细胞中肝炎病毒蛋白的表达
病毒蛋白在感染细胞内的表达Colocalization of an unspecified nonstructural viral protein (red) with a structural viral protein (green) in limited areas of the cytoplasm
生命科学导论病毒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