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风 用 药 指 导——基于《2010 年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
痛风定义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慢性代谢性疾病、风湿性疾病。
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嘌呤代谢障碍使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男性全者;,或使用细胞毒抗癌药、放射治疗患者禁用;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2岁以下儿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服用该药时应每天摄入2500ml水,必要时服用碱化尿液的药物.
轻度肾功能不全、24h尿酸排泄量又未超过700mg,日剂量不超过2g。
定期检测血和尿pH值、肝肾功能及血尿酸、尿尿酸等。
促尿酸肾脏排泄药-丙磺舒
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氯噻酮、利尿酸、呋塞米、吡嗪酰胺以及噻嗪类等利尿药可增加血清尿酸浓度,本品与这些药同用时需注意调整用量,以控制高尿酸血症。2.与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盐同用时,可抑制本品的排尿酸作用。3.与吲哚美辛、氨苯砜、萘普生等同用时,后者的血药浓度增高,毒性因而加大。4.与各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同用时,后者的血药浓度增高,并维持较长时间,毒性因而加大,尤其是对肾脏的毒性。5.与口服降糖药同用时,后者的效应增强。6.与甲氨蝶呤同用时,后者的血药浓度可能增高,毒性加大。7.与呋喃妥因同用时,由于肾小管分泌作用受到抑制,使呋喃妥因在尿中抗感染的疗效减低。8.与利福平同用时,因二药被肝脏摄取有竞争,故利福平的血药浓度可增高并时间延长、毒性加大。临床上一般不主张为了提高利福平的血药浓度而两药并用。9.与磺胺药同用时,因后者由肾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升高。长期共用时应定期检测磺胺药的血药浓度。
促尿酸排泄药-苯磺唑酮(磺吡酮)
用法:-,2-4次/日。
注意事项:能抑制造血功能,长期应用时应定期检查血象。
抑制尿酸生成药
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
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尿尿酸≥1000mg/24h),肾功能受损、泌尿系结石史、排尿酸药无效患者。
代表药物:别嘌醇
国外新药:非布索坦(2009年美国初次批准,不推荐用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
用法:成人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mg。儿童6岁以内每次50mg,一日1~3次;6~10岁,一次100mg,一日1~3次。
注意事项:
常见ADR为过敏,重度过敏者(迟发性血管炎,剥脱性皮炎)常致死,禁用。肾功能不全增加重度过敏的发生危险,应用时应注意监测。
引发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或贫血,应注意检测血象。
禁忌: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明显血细胞低下者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服药期间应多饮水,并使尿液呈中性或碱性以利尿酸排泄。
用药前及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查血尿酸及24小时尿尿酸水平,一般口服24~48小时后血尿酸开始降低,2~4周下降最明显。
Ccr<60ml/min,推荐剂量为50mg-100mg/日,Ccr<15ml/min 禁用。
抑制尿酸生成药——别嘌醇
药物相互作用:
1.饮酒、氯噻酮、依他尼酸、呋塞米、美托拉宗、吡嗪酰胺或噻嗪类利尿剂均可增加血清中尿酸含量。控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时,应用本品要注意用量的调整。对高血压或肾功能差的患者,本品与噻嗪类利尿剂同用时,有发生肾功能衰竭及出现过敏的报道。2.本品与氨苄西林同用时,皮疹的发生率增多,尤其在高尿酸血症患者。3.本品与抗凝药如双香豆素、茚满二酮衍生物等同用时,抗凝药的效应可加强,应注意调整剂量。4.本品与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同用时,后者的用量一般要减少1/4~1/3。5.本品与环磷酰胺同用时,对骨髓的抑制可更明显。6.本品与尿酸化药同用时,可增加肾结石形成的可能。7.不宜与铁剂同服。
高尿酸血症
急性痛风一次以上发作
痛风石形成
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影像学证实)
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受损
发作时关节液中MSUM微结晶
降尿酸药物应用指征
满足以上1个条件即可
急性发作平息:降尿酸药物无抗炎作用,不用于急性痛风关节炎
长期甚至终身使用:掌握适应征,选择合适药物
观察疗效,定期查血尿酸,监测药物毒性
目标水平:维持长期稳定,血尿酸 <
使痛风石吸收,血尿酸 <
安全合理使用降尿酸药物
碱化尿液
为防治尿酸结石的重要措施。
碱化尿液可使尿酸结石溶解。
尿液pH < ,尿酸呈过饱和状态,溶解的尿酸减少;pH >,大部分尿酸以阴离子尿酸盐的形式存在 ; -。
常用的
痛风用药指导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