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许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亡,使他“志扶汉祚”的一腔宏愿付诸东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而且,他死后还身首异处。
传奇关羽死后,孙权将他的首级放入一只木匣内献于曹操。曹操开匣观看,只见关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吓得曹操魂不附体,连忙命人设牺礼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惊吓了曹操这只是后人的夸张渲染,不过关羽死后的确是头颅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今两地各有一处关陵,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在山西”。
关羽,这位出身微践的一代名将又是幸运的。在他去世百年之后,被活人一代一代推到了空前崇高的地位,成为千百年来世人尊崇的偶像。
关羽生前的职位仅是个将军;“汉寿亭侯”,也仅仅是一个“乡镇级”待遇的赐封。但他死后却名声鹊起,封号不断升级,奇迹般地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代,悄悄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
元代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6
明代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这位死了1000多年的三国名将的封谥,最终由侯、公、真君、王,至此登基为“帝”了。
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加封在清代达到极盛,清德宗光绪皇帝对关羽的封号最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26个字,采纳了众多美妙的文词,超过了前代任何王朝。
关羽生前绝然不会想到,他身后会得到这样多的荣耀,历代皇帝会给他这样美妙、这样崇高的封谥;他也更不会想到,他不仅走上了神坛,而且集神教、道教和佛教的尊位于一身。
除封建统治者的封送外,后世有关关羽的传奇附会也许多,而且大多是褒奖有加。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不朽名著《三国演义》问世后,关羽更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和奇妙的人物。史传上没有的记载,在这些文艺性的描述中,是那样生动感人,栩栩如生。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劈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三江口保驾、义释黄忠、千里走单骑、败走麦城等等故事,更被编成戏曲、活本,直到现代的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关公的形象、故事和精神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广为传播而深化人心。
在中国戏剧进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消失过“三国戏”热,很多闻名的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以京剧为例,148出“三国戏”,单独写关公的戏就有20出。再以关羽家乡蒲州梆子为例,“三载的88出,其中“关公戏”就有18出。
在舞台上,关公的形象都是完善的英雄,面如重枣,长髯漂动,威猛气概。即使是在《走麦城》里,他也照样英雄本色有增无减,诚可谓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元代闻名戏剧家在《关大王单刀会》杂剧中,通过乔阁老这个人物对关公的堂堂英武气概进行了神韵毕现的描绘:
7
上阵处三绺美须飘,
将九尺虎躯摇。
五百个保关西,
簇捧定个活神道。
敌军见了,唬得七魄散五魂消。
你每多披取几副甲,
每多穿取几层袍,
恁的呵敢荡翻那千里马,
迎住那三停刀!
在演出“关公戏”时,不同剧种还有很多不同的清规和讲究。比如蒲州梆子演“关公戏”,每届开场关羽登台亮相时,戏班的拉场要在出将口燃一张黄裱纸,表示祈愿、吉利,盼望演出顺当和胜利。而关羽登场演出时,演员总要闭着眼睛,据说关公只要一睁眼就要杀人。这种讲究和法规,长期沿袭,剧团、演员都自觉地、虔诚地恪守沿袭,不敢破规。在其他一些剧种,也有一些讲究,像扮演关羽的演员要沐浴、焚香、放爆竹等等,不一而同,但总归是尊敬而神圣。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善的关公形象消失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7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夫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
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