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艾滋病防条例解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艾滋病防治条例》解析《艾滋病防治条例》于 2006 年1月 18日经国务院第 122 次常务会议通过,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的第 457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发布, 2006 年3月1 日起施行。《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防治艾滋病的责任,并明确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权利和义务。分为“总则”、“宣传教育”、“预防与控制”、“治疗与救助”、“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七章六十四条。一、立法依据和出发点艾滋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重大传染病,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我国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艾滋病防治工作涉及禁毒等社会环境综合整治、特殊人群不良行为的改变等多方面因素,比较特殊和复杂, 仅靠 2004 年8月 28 日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不能完全涵盖和解决艾滋病防治问题。因此,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治艾滋病的传播,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为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法规和政策奠定了基础。同时说明依法进行艾滋病防治监督管理的条件已经具备。二、立法的总体思路针对艾滋病防治的特点,总结国内外艾滋病防治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外好的做法,我们在制定条例时在总体思路上把握了以下几点: 第一、艾滋病的传播, 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艾滋病防治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此,在艾滋病防治法律制度的设定上,我们着重控制艾滋病传播的社会行为因素,重点规范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的高危险行为,通过推广行为干预措施, 使全社会帮助他们改变高危险行为。第二、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政府在艾滋病防治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同时,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发挥社会基层组织和公民团体的重要作用。第三、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禁毒戒毒、打击卖淫嫖娼工作相协调。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的试点经验已经证明, 一些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的干预措施,如安全套的推广使用、对吸毒成瘾者实行美沙酮替代治疗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从保护广大公众的健康出发,条例规定有关部门针对一些特殊人群应当采取行为干预措施。第四、加强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是我国艾滋病控制的工作方针。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向公众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特别是向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传递科学、准确的艾滋病防治信息,引导人们改变危险的行为,减少或者阻断艾滋病病毒传播的因素。第五、处理好保护特殊人群的合法权益与采取控制措施的关系。条例在设定法律制度时,明确规定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三、立法的目的知识讲座《本溪疾控信息》 2008 年第四期【知识讲座】 45 直接目的:预防,指在艾滋病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或者避免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控制,指在艾滋病发生后及时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 消除各种传播因素, 使疫情不再继续蔓延。条例全篇体现了预防为主的主线,即明确了制度和职责,又规范了行为和义务,如:现行有效的一些干预措施法律制度化, 强化医疗卫生机构、采供血机构在防止艾滋病医院内感染、医源性感染等方面的责任,规范管理血站、单采血浆站、医疗卫生机构等根本目的, 也是长远目的, 最高目的, 防治艾滋病, 并不仅仅是针对有高

艾滋病防条例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qingyong11
  • 文件大小66 KB
  • 时间2017-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