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产业结构的导向选择摘要: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对苏州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即苏州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例过高, 第三产业比例滞后;探析形成此结构的成因并提出对苏州产业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化方案, 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和提高苏州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使其产业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关键词:苏州;产业结构优化;主导产业;区位商近年来,苏州经济发展迅速, 2009 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74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 , 经济总量退居中国大陆第 6位( 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华东地区第二位( 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8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是在经济总量持续上升的同时, 苏州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与其经济发展不相符合的特征,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对苏州经济的可托持续发展形成制约, 产业结构的调整亟待实施。本文通过对苏州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研究, 寻找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为规划未来的产业结构和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服务。 1.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 是指对影响产业结构的各种因素的优化, 主要包括: 现行产业结构的优化; 供给结构的优化; 需求结构的优化; 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技术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高度化[1] 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包括: 一二三产业优势比重方向顺次演进; 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演进;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进;从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演进。①配第- 克拉克定理[1], 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 第二、三产业将增加。②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1], 在工业化初期,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 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二产取代。当第一产业比重降低到 20% 以下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这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当第一产业比重再降低到 10% 左右时,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 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③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1] 是将标准产业结构与实际产业结构对比找出差距。 2. 苏州概况 人口、资源及自然状况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 东邻上海,南接浙江的嘉兴、湖州两市,西傍太湖和无锡,北依长江, 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主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市 2006 年末总人口 万, 总面积 8488 平方公里, 全市地势低平, 平原面积、丘陵面积、水域面积分别占 % 、 % 和 %, 平均海拔 4 米左右。苏州 1993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现管辖 5 县市和 8 个区。由于地处中国的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 便利的交通条件, 使苏州的运输极其方便, 陆运高速纵横, 铁路发达, 海运靠近上海港,空运可以利用上海虹桥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作为自己的空港。 经济状况苏州自公元前 514 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苏州产业构的未来导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