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及病变的临床表现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康复治疗学教研室樊红
教学要求
掌握:
熟悉
了解
一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基底神经节
运动系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及病变的临床表现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康复治疗学教研室樊红
教学要求
掌握:
熟悉
了解
一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基底神经节
运动系统一部分
主要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
位置:端脑皮质下髓质内
功能: 兴奋性或抑制性影响运动系统
基底神经节的解剖分布及其神经连接
尾状核、壳核、苍白球
屏状核(功能尚不明确)
杏仁核(与基底节功能没有直接关系)
传导束
传入性传导束:
纹状体接受
广泛皮质特别额叶运动区的大量神经冲动(谷氨酸能)
丘脑神经冲动:小脑和中脑网状结构
黑质:多巴胺能(缺乏-帕金森病运动障碍)
缝核:5-羟色胺能
传导束
传入性传导束:
苍白球:接受来自纹状体的传入纤维
黑质、红核、底丘脑核:接受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
传导束
传出性传导束
纹状体——苍白球内侧和外侧部、黑质的致密部和网状部
苍白球——丘脑 大脑皮层
基底节的功能
参与许多运动过程和情感表达,感觉与运动冲动的整合,认知过程
典型缺失:运动减少(运动机能减退综合征)
运动过多(运动机能亢进综合征及舞蹈病-
投掷综合征)
肌张力改变(张力障碍症状)
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 syndrome)
运动不能:渐进性运动减少、行走时手臂连带运动、表情淡漠、典型的前屈姿势,少数病人“凝冻肩”静、止性震颤、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重要组成:海马结构、海马旁回和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和杏仁核
通过Papez环路相互联系
作用:参与调节本能与情感行为—自身生存与物种延续
作用
海马—记忆相关
杏仁核复合体—情感兴奋(如愤怒、攻击伴植物性反应),注意力、摄食、性欲改变
大脑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桥脑束等)
联合纤维(Association Fibers):同侧大脑半球邻近脑回、远处皮质区相互连接。--弓状束
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ers):胼胝体和前连合
髓质(白质)
大脑皮质的输入及输出路径
二 病变的临床表现
丘脑损伤:腹侧运动受损; 腹后外侧:躯体感觉受损、疼痛
下丘脑损伤
内分泌紊乱
基底神经节损伤
内囊损伤—运动
感觉障碍
椎体外系征
基底神经节损伤
基底神经节损伤
意识障碍
情感障碍
运动障碍
觉醒障碍
记忆力障碍
行为能力障碍(豆状损伤)
尾状核损伤:淡漠
神志清醒的认知对象
皮层下白质受损
投射纤维 :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桥脑束等—运动损伤
联合纤维 :同侧大脑半球邻近脑回、远处皮质区相互连接。--弓状束—传导性失语,认知障碍
连合纤维 :胼胝体和前连合--左右半球分离工作
大脑皮层损伤的临床表现
大脑皮层损伤的临床表现
大脑皮层损伤的临床表现
腹侧流损害“是什么”
背侧流损害 “在哪里”
大脑皮层损伤的临床表现
初级视觉皮层
视觉失认
样貌失认
失读症
大脑皮层损伤的临床表现
失语症
言语失用症
构音障碍
认知障碍(记忆、计算、逻辑、判断、韵律等)
知觉障碍:
失认:听觉失认、视觉失认(样貌失认)、注意障碍(单侧忽略)疾病失认
失用 :8种
大脑皮层损伤的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
听觉障碍
非口头沟通障碍
失读症
倾斜综合征(Ipsilateral pushing)
情感障碍
偏盲
行为障碍:眶额皮质损伤(强迫症)
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
意识丧失
持续注意障碍(ADHD多动症/ADD注意缺陷):与胼胝体前部,小脑减少有关
癫痫
痴呆
苯丙酮尿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