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年鉴计划豆瓣.docx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年鉴计划豆瓣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1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既是“2022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22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与学校、与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与区域发展、与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成一批2022协同创新中心,并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22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教育与职业》:“2022计划”与“211工程”和“1015工程”之间是什么关系?教育部设计这些计划与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王延觉:“2022计划”应该说是211工程和101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三者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相互依托。“211工程”“101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高校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22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重在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带动和推进“211工程”和“1015工程”成果的进一步发展。
  《教育与职业》:计划如何组织实施?
  王延觉:为了做好“2022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就共同研究制定了“2022计划”的实施方案,最近就要正式发布。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进一步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类型、实施的范围以及实施的年限等要求,确定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汇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地方先行先试,制定校级和省级以及其他形式的协同创新计划。
  二是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的操作程序。首先要引入计划实施的原则,由高校会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部门联合开展前期培育,重点是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环境,逐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在培育组建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组织评审认定,认定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过程中,2022协同创

年鉴计划豆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森森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