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队长:内战》:反恐叙事的表征与重写电影作为最重要的媒介文本之一,对于受众的行为和认知有着重要影响,对电影的劝服性效果研究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卡尔? 霍夫兰的相关研究。当下, 电影被高度商业化, 其说教和战争宣传功能早已式微。然而, 电影自身所具备的媒介特性使其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绝佳装置的地位并未改变:一及国际影响力的高低,已经成为民族、国家软实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在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同时, 也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之一。因此,电影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作为一种介入性力量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在被社会语境建构的同时, 也建构着社会语境。作为客观世界的抽象凝结, 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表征, 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指涉性。本文认为《美国队长: 内战》并不单纯是一个关于超级英雄的神话故事, 而是对美国反恐历史的表征和对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恐活动、充当世界警察现实合法性的重新定义, 在意识形态功能上具有谎言效果。一、美国队长:凝结的符号美国队长( Captain America )最开始作为虚拟的漫画人物,出现在 1941 年3 月的同名漫画《美国队长》中。当时珍珠港事件尚未发生, 美国并未正式对日宣战,因此以国名为头衔,以美国国旗为制服基本图案,以打击法西斯轴心集团为目标的美国队长无疑满足了当时的受众对于战争的想象性介入欲望。 2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 美国队长作为一个高度符号化的存在, 不管是在漫画中还是电影中, 皆凝结为了美国的能指。以巴尔特的分析来看,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象征过程, 具有至少两个指意系统: 首先是由一系列的色彩和图像构成的能指, 这个能指可以让受众明确辨认出这个由特定色彩和图像( 电影中甚至还包括了演员的外貌特征) 构成的人物形象指向了一个所指,即“美国队长”,这样的能指和所指相结合,构成了美国队长作为符号的初级的指意系统。其次, 美国队长作为符号在次级指意系统中又再次具有了能值的功能, 它所指向的所指则是以“正义、勇敢、为自由而奋斗”为代表的一切美国性。如果说美国队长的着装上那源自美国国旗的红白蓝三色及星形图案使人物形象作为美国性的表征太过于暧昧, 那么至少该人物的名字“美国队长( American Captain )”使表征的过程更为明确。“美国队长”四个字作为文字与该人物形象同时出现,作为人物形象的“脚注”,文字文本控制了被观众所熟知的人物形象美国队长的内涵生产, 使其意义在原有的表意过程中实现了外延和增强。换言之, 美国队长其名扩充、限定和加强了美国队长其人作为符号的内涵, 在其意义的生产过程中即预先限定了观众特定的阐释方式。这样的表征和符号化的过程, 在观众共享的文化代码中完成了对“美国队长”作为符号的全部意义阐释。由此, 美国队长本身作为符号, 在一系列的媒介文本实践中逐渐凝结成了美国精神乃至美国的象征, 并在美国的影像文化图景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二、商业电影造就的表述中继站 3 漫威漫画本身已经具备了大批的忠实受众, 21 世纪的计算机技术更是不断扩展着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美国队长》系列电影凭借良好的受众基础、先进的制作技术取得了票房上的极大成功, 系列中第二部《美国队长:冬日之战》更是在全球范围收获了 亿美元票房。①除却高票房外,诸如电脑壁纸、海报、 T 恤等一系列电影衍
《美国队长:内战》:反恐叙事的表征与重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