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互联网思维.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互联网思维.doc1 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互联网思维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作为重要的空间节点和文明坐标,扮演着不可获缺的角色。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 城市化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二战”后越来越多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陆续出现。联合国有关研究预测,到 2050 年城市人口将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二。然而, 与发展共生的“城市病”也困扰着不断涌现的新城市和新市民。城市快速膨胀造成的交通、环境、住房、就业等问题不断挑战着传统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思路, 城市发展模式方面也出现了“单中心”与“多中心”的争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 NIT )在过去二十年的爆发式增长,智慧城市理念已成为多数城市谋划中长期发展时不可回避的选项。智慧城市发展的理论原点从国际文献来看,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 概念由新加坡学者 Mahizhna n 于 1999 年首次提出,并将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作为其发展目标;而钱学森先生也在上世纪 90 年代指出,面对现代城市这一复杂系统,需要以强调“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大成智慧学”理论作为城市建设实践的基础理论。无论中外, 以市民为核心的人本理念可以被视为智慧城市发展的理论原点。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IBM 公司于 2008 年提出的“智慧地球”计划开启了当前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实践探索的大门。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热潮中,超过 200 个城市成为国家不同部委主导的“智慧城市试点”。 2 然而, 全国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实践探索多聚焦于信息化助力部分城市功能提升, 缺乏对智慧城市内涵的深刻思考及对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布局的总体把握,有“盲人摸象”之感。随着更多学者开始使用“ Smarter City ”来表征智慧城市,我们可能需要超出具体技术架构的束缚, 首先承认智慧城市是一个在信息时代使城市生活日益美好的理念, 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创新逻辑来思考智慧城市的发展, 来用智慧城市的理念思考城市的发展策略, 而不是在圈定发展目标后, 只把智慧城市简单理解为利用技术的目标实现。智慧城市发展需要多中心结构以人为本的观念与城市发展真正的结合点在哪里呢?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要理解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不仅提升了沟通的便利性, 也催生了属于网络时代的全新文化生态。如果说智慧城市就是“互联网+ 城市”, 那需要叠加的显然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 更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价值是开放、共享、兼容、平等, 其代表了一种新的资源供给与分配模式。从社交网络、维基百科到众包、众创、分享经济, 无数 时代的互联网成功案例都不同程度诠释着这一核心价值。我们也不难发现, 符合这一价值理念的网络结构本身是多中心的, 甚至是无中心的。去中心化正是 向 跃迁的一个重要标志, 将这一理念推演到城市维度,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的智慧城市显然不应是“单中心”的。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多中心”包含两个层面: 首先, 在空间层面, 3 共享和平等的理念不支持资源的过度集中,资源的分散即意味着多中心, 单中心辐射的资源配给方式显然与互联网思维南辕北辙; 其次, 在功能层面, 开放、兼容的理念可能会将城市中心的概念碎片化, 实际上这样的城市形态已初见端倪, 不同年龄段的亲友造访你的城市时, 你可能会带他们去不同的地方, 因为他们的需求

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互联网思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666
  • 文件大小104 KB
  • 时间2017-04-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