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数据时代传统调查报道的变革和重构摘要: 2015 年以来,数家传统媒体纷纷调整或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 从而使深度报道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深度报道一度被视为传统媒体的救命稻草,此次对深度报道部的动作,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自断命脉的做法。其实不然, 对深度报道部的调整, 实则意味着传统深度报道的终结, 新型深度报道的开启。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 新型深度报道要适应新的媒体形式, 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而作为深度报道中曾大放异彩的调查性报道,在大数据时代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关键词: 大数据; 调查报道; 新闻生产; 机制变革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122 ( 2016 ) 01-0016-03 大数据时代创造了一个历史性机遇, 它第一次毫无偏见地为我们提供数量巨大的各种人事的详细记录, 数据资源十分庞大, 这使得数据资源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元素,还是变革新闻生产方式的重要力量[1] 。数据新闻即是传统新闻报道在大数据时代转型升级的产物。数据新闻的本质是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刻画出“事件的轮廓”,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相。这与调查报道的内涵不谋而合, 因此数据调查报道成为数据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数据时代深刻影响的一种新闻类型。因此, 本文试图以调查新闻为研究对象, 结合国内外实践探索, 分析其在大数据时代生产模式及理念的变化。一、大数据与调查报道 2 (一)大数据的含义“大数据”主要被人们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 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所谓大数据不仅意味着数据的海量, 还意味着数据的多维, 即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交叉复现。目前比较公认的大数据特点为四个“V”: Volume ( 数据量大), Variety ( 数据类型多样), Velocity (处理速度快), Value (价值密度低) 。大数据不仅意味着数据的“大”而“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大数据思维意味着样本即总体,不执迷于追求精确性,注意力从因果关系转移到相关关系。(二)调查报道的内涵调查性报道扮演着舆论监督的角色, 是一种调查、分析、揭露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被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的报道。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将调查性报道定义为一种较为系统地以揭露为主旨的报道形式。从调查报道的各种定义中,可以看出调查报道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调查的独立性; 以揭露为主旨; 维护公众利益。调查报道是传统媒体最具优势的拳头产品, 也是反映社会良知的一面镜子。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传统媒体遭遇危机, 处于新闻业金字塔尖的调查性报道也势头衰微。《美国新闻学评论》刊载的《式微的调查性报道》一文中提到, 美国调查报道采编人员逐年下降, 甚至每年连提交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报道作品都成下降趋势, 整个调查性报道可谓呈现一片衰败之气。在中国情况亦不容乐观。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一些传统媒体纷纷调整或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 2015 年3月, 《南方都市报》改版,取消深度周刊, 恢复深度报道版;1月,《中国青年报》撤销了其“特别报道部”;6 3 月, 《京华时报》也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今天已然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一切皆可量化”,为我们提供了海量可分析资源,带来了更先进的数据抓取工具和分析研究方法, 传统
大数据时代传统调查报道的变革和重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