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这些书信最初的愿望是龙应台想借此走入十八岁的儿子的内心世界;由于她发现,她和儿子,几乎已经无话可说。那个曾让她拥抱,让她亲吻,让她牵手,让她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冷冷的放纵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例如说好友、音乐、足球、啤酒,而不乐意拿一点点时间来敷衍任何人。
我不懂得通过这样的措施,她们与否达到了最后的目的,消除了心灵上的隔离;还是只是一种妈妈一次有些痴心有些偏执的努力,其实在我的心里,我觉得也许没有。
要随时间去的东西,虽然你追忆的再辛苦,它也是不会回来的。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有关父母和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颖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措施,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风趣,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布满了乐趣,她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多种补习班……,虽然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历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她,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教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好友会为她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获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固然,局限性为奇,甚至在教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局限性道,和她们的盼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种很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却往往忽视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教师身边,她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种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种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她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究竟在夸谁呢?别觉得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她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看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合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看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种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样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她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她的对于崇高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她的文章,我才懂得本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主线无法交流。看了她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安静,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例如艺术例如环境例如贫困例如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