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释诗—也谈诗歌教学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力度的加大,高考的内容也相应地作了调整,其中新增加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具体要求是:(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的地位越来越高,对这一部分进行研究的人也愈来愈多。诗歌,以其语言凝练,形象鲜明,感情充沛,而区别于戏剧、散文、小说,尤其是语言上的特点,使这种差异更突出。基于此,诗歌教学也自然成为教师较难把握的区域,要么深挖狠掘,把诗歌教学变成了散文教学;要么浅尝辄止,起不到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这几年,致力于改革的同仁们在诗歌教学中开辟了许多新天地,令人眼界大开,耳目一新。通过吸收他人教改经验,加上自己的教学积累,我认为以文释诗,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它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以文释诗,指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学过的某些文章中的一些语句来诠释某些诗句的意思,诗在文中,文中蕴诗。现示例具体说明这种教法。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欣赏中,选录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扬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初春景色的诗歌,诗眼为“春行”。在引导学生读注解,把握描写对象和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下列一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底蕴的理解: 1、这首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来突出西湖早春气息? 2、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精美? 3、你能否用学过的文章中的某些语句阐释这些句子? 第一问,学生很清楚,作者选取水、云、早莺、新燕、乱花和浅草等景物来描写,突出了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第二问,学生也会指出颔联、颈联比较精美,作者借写最常见的莺燕花草,使整个画图清新绚丽,动静结合,意趣淡远。第三问,学生一时想不出,我便引导他们回忆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的《春》(朱自清)、《大自然的语言》等篇目,结合其中背诵部分,自然,《春》一文中的“水涨起来了”便与诗中“水面初平云脚低”相联系;文中“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与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照应;“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与“乱花渐欲迷人眼”异曲同工;“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与“浅草才能没马蹄”殊途同归。通过这样的相近联想,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幅有关西湖春色的清晰图画: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早莺争抢暖树,欲试歌喉,新燕啄泥衔草,将造新居;赶趟儿的花朵,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绿毯儿般的嫩草,使马儿停顿注足,留恋忘返……在这里,文之意得以概括凝练,诗之境得以形象具体,诗文互相映证,学生对两体裁(散文、诗)在写景方面的共同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同时,尤为可贵的是,在学习新知识——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对旧知识的依恋,对新知识的亲昵,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涤荡,都在这无声无息中运作着……这就是以文释诗的教学方法。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境界,意境是诗
论文3:以文释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