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圆明园规模宏伟,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清朝时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参观圆明园之后将其称作「万园之园」。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被中国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遗址的中部和东部成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2008年7月29日,圆明园管理局宣布开放九州景区。至此,圆明园已经开放全园面积的五分之四。整个圆明园估计到2010年左右正式全面开放。圆明园的始建年代至今尚有争议。最普遍的说法是,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其根据是干隆年间编纂出版的《钦定日下旧闻考》。第二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此地原为明代故园,经过清康熙帝四十八年修葺后,赐予皇四子胤禛。明代故园说,起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徐树钧的《圆明园词序》,此文肯定圆明园地域内原有太监别业,但未提出证据。除以上两种说法外,还有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康熙四十年等说法,另外还有清代初年、康熙四十年以后、康熙末年等笼统的说法。2005年张恩荫根据《康熙实录》提出圆明园始建不会晚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圆明园本来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继位为雍正帝)的赐园,原名为「镂月开云」。最初时它的规模甚小,只有300余亩。雍正帝即位后,从雍正三年(1725年)起分别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展,首先在原赐园的南面增建了宫殿建筑,使之成为兼具听政功能的园林。在他主政时,圆明园也利用多泉的沼泽地形修建了许多大中型水景,并筑造河道,叠石造山,形成山水层叠的格局。雍正帝命名了园中二十八景,如「牡丹台」、「杏花馆」、「卍字殿」等。雍正之后的干隆帝于干隆二年(1737年)移居圆明园,对该园进行第二次扩建。干隆帝亲自主持了圆明园的扩建。扩建工程于干隆九年大致告一段落,形成了「圆明园四十景」。干隆帝热衷于游冶,一生多次造访江南,广泛地吸取各地园林的精华,融入圆明园中。到干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园的营建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由干隆帝钦定了四十景,分别赋诗,并命画师绘画修饰,此即《圆明园图咏》。在圆明园建成之后,其东面和南面又先后兴建了两座附园,即长春园和绮春园。长春园始建于干隆三年(1738年),于干隆十四年(1749年)落成。绮春园则是在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许多亲王、公主赐园合并而成,嘉庆年间又扩建西路,并入亲王及公主赐园。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总体上以圆明园为主,因此一般统称为「圆明三园」或「圆明园」。嘉庆年间,圆明三园依然有所增建。嘉庆之后,由于国力衰败,清朝皇室再也无力对该园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为止。===特色===圆明园集中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粹,融会了东西各种建筑风格,大量运用对景、障景、借景、透景等空间处理技巧,汇聚各种造园手法,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和顶峰杰作,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或「东方凡尔赛宫」。整个圆明园的规模宏大,三园的总平面呈倒「品」字形,占地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周长10余公里。三园共有园景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总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三园设园门19座,水闸5座。园内有殿堂楼阁、轩馆廊榭等各种建筑140多组,木制和石制桥梁100多座,各种风景点100多处,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字画和文房珍宝,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淳化阁帖》摹版等。圆明园是一座以水为主题的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它的水主要来自玉泉山,通过颐和园的昆明湖和清河支流万泉河,由西马厂铁闸从西北注入圆明园的紫碧山房,然后散布于各园。这种将水源布置在西北角的布局参考了中国神话中天下之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传说。雍正年间大规模修整了水道,将全园的湖泊相连,形成了整座园林的脉络。这些河道、湖泊和遍布全园的假山、岛屿等相互烘托映衬,具有山水写意画般的意境。圆明园的景观大量取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和诗画意境,如方壶胜境、蓬岛瑶台(蓬莱仙岛)、武陵春色(桃花源)、上下天光(洞庭湖)、杏花春馆(仿杜牧杏花村诗意)等。园内仿建了许多江南名胜,称为「缩景」,如取自杭州的「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全部仿建,其中一些被计入圆明园四十景)、取自庐山的西峰秀色、取自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取自南京瞻园的茹园、取自苏州狮子林的狮子林、取自杭州汪氏庄园的小有天园等。此外长春园北部还有欧式建筑群——西洋楼。圆明园主要供游玩和休憩之用,但后来帝
圆明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