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1 / 131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野望
王绩
东皋黄昏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景,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认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心里的
激怒和抑郁。
5、“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奇景,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单正确地描述了荒漠壮阔的情形,并且表现了作
者的深切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奇妙地熔解在广阔的自然情形的描述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4 / 134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2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13 / 1313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6、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显现的画面。
答:黄沙莽莽,一望无际,草木不见,行旅隔离。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正
有力地升腾在天的终点,俯首远瞰,黄河横贯荒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夕阳。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别舟。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尾联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答: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地址和此行的目的;尾联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述舟过荆门时所见风景 ,颔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 ,向来
被人称道。请选择其中一个字作简要剖析。
答:“随”字将群山与旷野的地点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滔滔远去着一“入”字,忧如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旷野,
流入海洋以外。
3、品尝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送”字直接点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委婉地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迷恋之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勇敢、奇异,被人誉为“神来之笔” ,试用
简短优美的语言描述这美好的画面。
答: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光亮刺眼;仰望天空,云
气拥簇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奇特美好。
5、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答:明月映入江水,仿佛飞下的天镜;浮云在江面凝集,形成空中楼阁般的美景。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一幅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叹。
6、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有人以为:诗中无送别,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能否赞同这类说法?请谈谈原因。
答:不赞同这类说法,“送别”二字不行删,由于这首诗和常有的送别诗不相同。常有的送别诗多以人送人为题材,而这首诗标新立异地写出了故乡山川送别诗人的感人情形,构想奇妙,波折委婉,形象奇伟,想象瑰丽,确实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述了如何的情形 ?表达了诗人如何的心境?
答:描述了群山远去,平原无际,江流奔涌的辽阔情形。表达了诗人初出荆门时欢乐、
激动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6 / 136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3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13 / 1313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神态描摹得娇媚感人,活力
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 “浅草”写出了花的众多、草的娇嫩, 突出了春的
娇媚感人;又以“浅欲”、“才能”描述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活力。
2、睁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述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所显现的画面。
答:有几处早来的黄莺, 你追我赶地飞来朝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 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
子,又在湖畔不断地衔泥筑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经过描绘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风景非常赞叹和喜欢之情。
4、诗中直接抒怀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
答:诗中直接抒怀的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
的喜欢之情。
5、试描述“水面初平云脚低”所显现的西湖初春的美景。
答: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涛连成一片。
6、“几处”“谁家”可否改成“到处”“家家”?为何?
答:不可以。由于“几处”“谁家”突出是当时正是初春节气,飞鸟不多。
7、诗人抓住了哪些拥有春光春意的光景来描绘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大于振
  • 文件大小44 KB
  • 时间2022-06-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