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庞 朴
精选课件
与时俱进 与会
刮垢磨光 媲美
钳制 攻讦
一蹴而就 威慑
咀嚼 蜕除
yǔ
gòu
pì
tuì
习方式,捉迷藏的游戏,赞颂了亲情、集团意识,也是一种有意思的体育运动,不过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作用不大。
电脑世界,为孩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学习、游戏、休闲融为一体,它有现代科技的成果。电脑的普及,体现了现代的外来文明的冲击力。
精选课件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内容
表现形态
特点
关系
比较
有形的、可名说的
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遗产)
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民族精神)
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
时代性、民族性
惰性、渐变性
传统文化是文化传统的载体,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内蕴。
精选课件
福字是传统文化,而其中除旧布新、辟邪祈福的民族共同心理则是文化传统。
清明节是传统文化,而祭祀扫墓中带有的“慎终追远”思想,则是文化传统。
精选课件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
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在现实中的作用,对民族趋向的关系,都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基于此,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文化传统”。
精选课件
财富与包袱
两重属性:利与害
思考:怎样看待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精选课件
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
精选课件
既然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呢?
精选课件
一味喊彻底绝裂,已经公认为无济于事了;单纯提发扬弘扬,是否便能促进进步呢?至于那个熟悉的二分模式:批判其……继承其……,果否能保证批糟粕时不殃及精华、继精华时不夹带糟粕么?难道精华糟粕是分装在两个匣子里、而不往往是一物的两面么?更勿论那二分法的牺牲品即既非精华又非糟粕者的处境和下场了。
正是:剪不断(彻底绝裂无济于事),理还乱(精华糟粕纠缠不清),是离愁(传统现代离合悲欢);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精选课件
部分
内容
主要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
什么是传统——总起
正反论证
第二部分
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界定概念、演绎论证
第三部分
文化传统的特点,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比较论证
第四部分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总结
归纳论证
全文结构:总-分-总
精选课件
关系型议论文
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
传统是总题,它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表现形态有两种方式——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精选课件
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精选课件
写作特点
运用了多种论述方法:
比喻论证——在倒数第三段中,用服装和文物比喻,说明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这样说理,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理解。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选课件
写作特点
可读性: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作者注意语言的运用,特别是句式的变化,整散结合。如第6节,“它们或与时俱进…”大体相同的句式,组合在一起,连绵而来,读起来很有气势和节奏感。以“蜜蜂”和“蜂蜜”比作“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者都是语序组合不同导致概念内涵发生差异,极好理解,又饶有风趣。
精选课件
写作特点
文章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