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充分发挥建筑、 道路
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
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区住宅,实现雨水源头控制。
鼓励公共建筑与小区住宅采用绿色屋顶、 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
形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和相应设施。 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区住宅,可结合绿色建筑建设, 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增加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既有公共建筑与小区住宅,可结合实际情况,遵循施工简便、设置灵活、维护简单、经济高效的原则,对建筑屋顶、 建筑与小区周边绿地以及景观水体等实施低影响开发改造。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可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 下沉式绿地、 雨水湿地和蓄水池可结合小区绿化和景观水体进行建设,充分发挥雨时调蓄、旱时绿化灌溉功能。收集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充和道路清洗保洁等。
优化城市绿地与广场建设,增强雨水渗透吸纳能力。
结合周边水系、 道路、市政设施等,对城市绿地与广场统筹开展
竖向设计,以消纳自身雨水径流, 并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可结合景观要求和人民群众活动需求,采取下沉式绿地、 雨水花园、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湿地、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低影响开发技术,提高城市绿地与广
场的雨水渗透能力,增加雨水调蓄、净化功能,有效削减地表径流峰值和流量,并对雨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改善城市道路排水,有效削减雨水径流。
转变道路建设理念, 统筹规划设计符合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的道
路高程、道路横断面、绿化带及排水系统,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
水,提高道路对雨水的渗滞能力。对已建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
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对新建道路,
应结合红线内外绿地空间、 道路纵坡及标准断面、 市政雨水排放系统
布局等,优先采用植草沟排水。对红线外绿地空间规模较大的道路,
可结合周边地块条件设置雨水湿地、 雨水塘等雨水调节设施, 集中消
纳道路及部分周边地块雨水径流。 对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其他非重
型车辆通过路段,优先采用渗透性铺装材料。
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发挥水体调蓄功能。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蓝线”管理规定,有效保护现状
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合理确定城市水系
的保护与改造方案, 使其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 要
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水体和雨水湿地、湿塘等设施调蓄和净化初期雨
水,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 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下游水系相衔
接。严禁随意填埋河道水系,有条件的地区要恢复已填埋的河道,强
化水系连通,保护现有湿地,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多样
性生物生存环境。
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 根据新修订的暴雨强度公式, 修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实施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