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自得思想范文
39?????????????????????????????????????????????
朱熹的“自得”思想
朱汉民周之翔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并对此有历经多年的深入思考与实践。,那么10年后,朱子在同朋友们 论学时,已深刻地意识到,为学自得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即其方式必 须是自然而得。他在隆兴二年(1164)写给柯国材的回信中明确指出 为学自得是自然而得,并再次指出了为学的自得之道,他说:
大概读书且因先儒之说,通其文义而玩味之,使之泱洽于心,自 见意味可也。如旧说不通,而偶自见得别有意思,则亦不妨。但必欲 于传注之外别求所谓自得者而务立新说,则于先儒之说或未能究而遽
舍之。如此则用心愈劳而去道愈远,恐骚骚然失天理之正而陷于人欲 之私,非学问之本意也。且谓之自得,则是自然而得,岂可强求也哉? 今人多是认作“独自”之自,故不安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卷39)于他人之说,而必己出耳。
朱子对为学自得的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坚持,更坚定地确立 了自己的治学之路是不计功程、牢固脚力、做艰苦工夫以自然有得。 又10余年后,朱子在48岁时完成的《孟子集注》中“君子深
:“有所持循,以俟乎默识心通”,“潜心积虑,悠游厌饮于造 之以道”章注释中提出了一条自得之道
o从20多岁到40多岁学问成熟,可以看到朱子的治学之路是一 贯的,这其间”而“自然得之于己”
条治学之路与本文开头所引朱子的学术遗嘱相对照,除了遗嘱的 语言表述更清晰、更简练,语气更决然、更坚定之外,两者是高度一 致的。
朱子一生都在关注治学与自得的关系,从为学自得的目标到途径, 逐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既有对于前贤的自得思想的继承, 更有基于时代背景和自身研习儒家之道的体会而形成的新的见解。
二、自己之得与得之自身
朱子认为,在儒家往圣前贤那里,治学与做人是合一的事情。因 而,朱子主张,治学当效法先圣先贤,也就是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人, 都要以提高自己的人生觉悟、道德修养和处世能力为目标,将自己天 赋的德与能充分发掘与发挥,实现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最大价值。亦即
实现《大学》之道,由“明明德”而“新民”,至“止于至善”。朱 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诠解和实践“学贵自得”的。
》“自得”的诠释中,一个含义是指主体性意义的“自己之得”。
“自己之得”是朱子对《孟子
,“人知之、指为学目标的主体性问题。朱子在20多岁时,即已 特别强调为学的目标在“期以自得”
o (《朱子语类》卷27)朱子认为为学就像天天要吃饭一样不能
间断。他告不知之,无所与于我也”
:“学者初做时,固不能无间断。做来做去,做到彻处,自然纯
熟,自然光明。如人吃饭相诫学生说
”为学也是为满足自己的内在大学网需求,因而是为己之学。另 一方似,今日也恁地吃,明日也恁地吃。
,“自己之得”又是指为学过程的主体性问题。朱子认为,儒家
为己之学过程也必定是“自己之面
” o “自己之得”是要解决为学过程的主体性问题,即通过“自
己做出来底一般”以实现为学过程得
:“盖开导虽假人言,得处须是自得,人则无如之何也。”当然,
在朱子看来,的主体性。他明确说
,他说“须逐段所谓“自己之得”是有许多环节或层次的。如读
书自得,朱子认为首先要“自记得”
;其次要深思,要“自见得”;再次要践履,要“自理会得”。
这读教透,默自记得,使心口相应”
,才能实现为学过程的主体性问题。样,在不同环节中坚持“自 己之得”
》“自得”的诠释是指为学工夫应“得之自身”。从朱子对“自 得”的论述其次,朱子对《孟子
来看,其“得之自身”思想包含着双重含义。
其一,从为学工夫的方向上看。在朱子看来,前贤言“自得”最 为精粹的是程景页,所以在《论孟精义》中,关于孟子“自得”之说的 解释,他选取的七条全是程景页的解说。他特地选取了程景页之:“学莫 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在此,程景页不仅提出了“学贵自 得”的命题,也提出言
了自得是“得于内”还是“得于外”的问题。所谓得于外,是指 在自身之外,另求一个道理;而得于内,则是指道理不必外求,都在 自家身上。南宋理学家都强调学贵自得,而且都主张当得之于内,
,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具备于人之一心。所以通过师友讲朱子、象 山皆如此。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
学来获得道理,所得到的,恰恰就是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所以, 所谓自得,最终只是得到了真实的纯粹至善的自我本性而已。朱子强 调说:
学,则处事都是理;不学,则看理便不恁地周匝,不恁地广大, 不恁地细密。然理亦不是外
O “尧舜性之”,此理元无失;“汤武反之”,已有些子失,但 复面硬生道理,只是自家固有之理
其旧底,学只是复其旧底而已。
朱熹的自得思想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