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要素:目标、活动
动机的功能
激活、指向、维持、调整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第一页,共七十四页。
动机的种类
生理的影响因素
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四页。
性别差异
表现:侵犯数量、类型;解释:激素(睾酮水平)、性别社会化
人格
敌意归因偏差
情况不明时,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唤醒水平
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取决于药物种类、剂量以及被试的状态
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四页。
物理环境
高温、拥挤、噪音,增强了生理唤醒和紧张感
社会弱势
以侵犯回应其社会地位,取决于相对剥夺感
在与其他个体与群体比较时,感到自己正在被不公正地弱势化,并认为自己不能通过合法途径改善这种弱势地位,代之以侵犯
文化影响
荣誉文化、暴力亚文化
侵犯性线索
武器不仅提供了暴力的方式,而且增加了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四页。
去抑制
对通常能避免侵犯行为的一般约束机制的弱化
去个性化(例:群殴)
作为群体中的一部分,不太可能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可能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相对匿名的群体成员
去人性化(例:虐囚)
侵犯者认为他人在某方面配不上人的称号,也不太可能体恤侵犯目标的痛苦体验。使得自己的行为合法化,并减轻任何羞耻感或罪恶感
第三十页,共七十四页。
去个性化/群体
Festinger等(1952)年提出,是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集体侵犯”---“观众侮辱折磨”现象(Leon mann,1981)
围观人群很大、人群与受害者之间距离很远、事件发生在晚上----有助于形成去个体化的感觉,具有匿名性
天气暖和、受害者威胁说要跳下来已经很长时间的情况下----人群的受挫感,其他情境性因素
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四页。
Zimbardo(1969)的去个性化电击实验
实验控制
去个性化组---每人套一个从头到脚的大罩巾,不使用姓名,在黑暗中实验
控制组---每人胸前都有个大名片,相互可见
要求
对富有献身精神的女性和自私自利的女性进行电击
结果
无论是对善良的人还是讨厌的人,去个性化组都实施了两倍时间的电击
原因分析
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四页。
媒体暴力
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影视暴力、性暴力、游戏暴力
媒体暴力与侵犯性的关系
挫折-侵犯论:侵犯行为得到宣泄,降低了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社会学习、侵犯线索论:习得侵犯行为,从而诱发侵犯行为
媒体暴力产生影响的原因
去抑制、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四页。
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四页。
如何减少侵犯?
情境层面
利用惩罚减少侵犯
双刃剑
理想条件
只对控制不足型侵犯有效
示范非侵犯行为
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四页。
如何减少侵犯?
社会层面
社会公平的建立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1965)--人们总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到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就有公平感;否则,就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做出各种拒绝性行为
贫富差距增加,悬殊的生活质量是人们产生心理落差,抢劫、绑架等案件急剧增加
第三十六页,共七十四页。
如何减少侵犯?
个人层面
降低挫折感(自我、他人)
替代性攻击/宣泄
本能论,提倡宣泄,认为不良情绪若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侵犯性强度,减少侵犯行为。如大喊,运动等
霍坎逊(1961)的研究,证明了宣泄对减少侵犯的作用
杜博(1972)的研究,表明想象的攻击行为和观察他人攻击也具有宣泄作用
强调:宣泄是针对已经有侵犯准备的人而言的
第三十七页,共七十四页。
培养成熟个性
自我意识、自我控制、道德水平高
提高移情能力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个人对别人的痛苦状况体会的越深刻,越拒绝服从去伤害别人
犯罪心理学研究,移情对侵犯行为有抑制作用
费希巴赫等人的研究,移情能力与侵犯行为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提高沟通与问题解决的技巧
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批评
在冲突时学会协调与妥协
对别人的需求更敏感的做出反应
第三十八页,共七十四页。
社会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三十九页,共七十四页。
我们这个世界经常发生英勇救人和见死不救的故事
1964年,一个名叫Kitty Gen
社会行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