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分离分析技术
环境化工学院
魏俊富
许世超
第一页,共一百零八页。
任课教师
魏俊富:
院长,教授,博导
联系方式:24528180
研究方向:
功能高分子(膜改性及应用方向) 纤维油剂(铜铁试剂,etc.)或者无机(NaOH, SO42-, X-, etc.)沉淀剂,有选择地沉淀某些离子,而与其它离子分离开来的方法。
共沉淀分离:利用共沉淀现象,以加入有机(动物胶、丹宁甲基紫)或者无机(Fe(OH)3, Al(OH)3, 硫酸铅-硫酸鋇,磷酸铵镁-砷酸铵镁)沉淀试剂,将痕量组分定量地沉淀下来,溶解在少量溶剂中,达到分离与富集的目的,。
第十六页,共一百零八页。
狭义的讲:在含有被分离物质的水溶液中,加入萃取剂和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震荡,利用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不同的性质,使一些组分进入有机相中,使另一些组分仍留在水相中,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萃取分离法
例如:乙酰基-β-萘酚的合成,需用二氯甲烷萃取纯化
第十七页,共一百零八页。
萃取分离法
Chloroform
H2O
上层?:
下层?:
第十八页,共一百零八页。
萃取体系
螯合物萃取体系
离子缔合物萃取体系
溶剂化合物萃取体系
共价化合物(简单分子)萃取体系
萃取分离法(不做重点)
原理介绍:参考相关文献
Chinese
第十九页,共一百零八页。
近代色谱分离法
第二十页,共一百零八页。
纸色谱 (简单介绍)
纸色谱 (Paper chromatography)以滤纸条为固定相,在纸条上点上待分离的混合溶液的样点,将纸条下端浸入流动相溶剂中悬挂,溶剂因为毛细作用沿滤纸条上升,样点中的溶质从而被分离。
氨基酸的纸色谱分离演示(准备及操作过程)
第二十一页,共一百零八页。
纸色谱 paper chromatography
以分配色谱为例进行讨论
取一大小适宜的滤纸条
在滤纸条的下端点上标准和样品
放在色谱筒中展开
取出,标记前沿,
凉干
着色,分析
固定相
滤纸上的H2O
流动相
展开剂
第二十二页,共一百零八页。
薄层色谱
第二十三页,共一百零八页。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理论的提出:
1938年由Izmailov,和Shraiber最早使用薄层色谱法,直到1958年stahl发明了薄层板的涂层装置,可以制得均匀的薄层板,对吸附剂和色谱使用条件进行了标准化,这使得薄层色谱快速发展,并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第二十四页,共一百零八页。
(一)概述: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的分离分析方法。它是把吸附剂或载体均匀地涂在玻璃板上使成一层,将欲分离的样品点加在薄层板上,然后用合适的溶剂展开,以达到分离和鉴定的目的。
吸附剂或载体:与柱色谱用的相同,有硅胶、氧化铝、纤维素等。
200目以下
160-200目
薄层色谱
第二十五页,共一百零八页。
适用范围:
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微克)的分离,也适用于量较大样品的精制、纯化。
如将薄层面积加宽涂层厚度加厚,样品点成一条线,可以分离几百毫克的样品。
特点:
设备简单,制板、显色及实际操作都不复杂;
分离速度快,一般几十分钟就可达到分离的目的,比纸色谱和经典柱色谱要快很多,后者长大数小时,甚至数天;
分辨率高,比经典柱色谱及纸色谱分离得更加清晰,拖尾小,分辨率更高,可达400~3000理论板数;
灵敏度高。鉴定的低限约为纸色谱的1/10~1/100;
采用惰性载体,使得在鉴定无色化合物时,可能采用像硫酸之类的强腐蚀性试剂和较高温度;
不仅便于微量分离和鉴定,而且也能同柱色谱一样用于大量制备的目的。
第二十六页,共一百零八页。
(二)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
吸附色谱(硅胶、氧化铝为吸附剂)
分配色谱(纤维素作为固定相)
离子交换色谱
一般吸附色谱用得较多,在这里重点讨论。
吸附:一般指气相或溶解于溶液中的溶质在相边界(即固体表面)上的浓缩。因此,溶质分离的关键在于吸附剂的表面性质。溶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中的状态以下图表示:
S-吸附剂 M-移动相
…-溶质、溶剂分子
一般讲,影响溶液中溶质的系数的因素比气体状态下复杂。因为溶剂分子在固体表面能与溶质分产生竞争吸附作用。
第二十七页,共一百零八页。
2. 吸附平衡: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
有机分离分析技术分离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