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诗话
蝉噪鸣秋,人谓蝉是秋虫。初唐当过宰相的诗人上官仪就有诗说:“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古代文人学者和诗词名家都爱咏蝉。除了写景更爱把自己的心境对象化于蝉。来抒发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在古人的眼睛里蝉有许多特征,它咏蝉诗话
蝉噪鸣秋,人谓蝉是秋虫。初唐当过宰相的诗人上官仪就有诗说:“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古代文人学者和诗词名家都爱咏蝉。除了写景更爱把自己的心境对象化于蝉。来抒发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在古人的眼睛里蝉有许多特征,它栖于高枝,餐风饮露,因而蝉是清高的,颇有生活清寒、与世无争的隐士风度。梁代名士楮曾赞它“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清寒并非故意假作清高。只不过是个人对世俗别无所求。北周卢思道也说:“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只需几片叶子和一丫树枝就够了,可谓孤高自足,名利权贵于我如浮云。这大都是以蝉喻己。或提倡清廉高洁。
也有人把蝉的高洁清寒的品性更提高一步,认为这就是德。魏时曹植曾写有《蝉赋》,说“帝臣是戴,尚其洁兮”――皇帝和群臣都应以蝉为榜样,学习它的清廉高洁。陆云的《寒蝉赋序》说得更为明白:“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蝉干脆成为“至德之虫”了。当时许多文人雅士甚至以玉石雕作玉蝉佩戴,或作为帽徽,以示高洁。此举至今犹有遗风。
唐诗有三首咏蝉的名作,被誉为“咏蝉三绝”。
第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蝉》:
垂缨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是唐太宗的宠臣,多次受唐太宗表彰,自视极高。他把蝉歌颂得如此完美,其实是歌颂自己。第一句是说自己清廉,第二句是说自己有才华,第三、四句更加自负,认为自己权高势大不是靠别人,而是凭自己的本领,颇有得势不让人之感。此风并不可敬,太骄傲了。但诗却写得甚好,把蝉的孤高耿直形象写得很完整。诗人以蝉自勉,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它两位诗人就没有虞世南那么幸运了,所以他们的咏蝉诗另有一番感受。
第二首是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是武则天当朝的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被下狱。在他的《诗题序》中借蝉来托喻,说蝉“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在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这是借蝉的品德来希望有像蝉那样的人来为他主持公道。这首诗的前四句用了一些典故,这里略去不提。后四句,他把露说得很重,露多霜重,湿了翅膀,有翼难飞。风多有如路途艰辛,把蝉声也压沉了。他还叹息他的心绪无人能理解,正如无人理解蝉的高洁一样。这首诗是有志难伸、有冤难诉的悲叹。
骆宾王命途多舛,与武后为敌,兵败被杀,也有一说是不知所终。但他的文采极高,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当时是诗坛的革新者,力图改变隋六朝时华艳柔媚的诗风。但有时也难免带有一点六朝的余绪,遭人非议,认为是轻
咏蝉诗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