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方面: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②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3、学校文化的特性: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6
学校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的功能。
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学生文化的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
6、学生文化的特征: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②具有非正式性③具有多样性④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①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②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和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6
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②成熟: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第三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独特尊严。教育不仅给人们知识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3、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4、教育怎样发掘人的潜能:
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做到,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发挥。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是13、14岁到16、17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青年期是16、17岁到19、20岁,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
7
第四章 教 育 目 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①国家的教育目的,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
①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③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
教育学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