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浅议历史和谐课堂的构建
界首市大黄中心校:赵维龙
浅议历史和谐课堂的构建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是谐课堂之“基础”。
二、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是构建和谐课堂之“魂”。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总是遭到同学的歧视、白眼和嘲笑。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责骂和课堂的边缘化,使他们的内心承受沉重的压力,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无疑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悲哀。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立尊重学生自由和保障学生权利的课堂文化,它意味着把每个学生作为自由、自主和拥有同等尊严的个人进行尊重和施教。不管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有何不同,不管学生自然禀赋有多大差异,他们都应该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站在新课程的立场看,新课改的真正意义,并
不是教的越多越好或考取名牌大学的学生越多越好,而是看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是否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消除“优等生中心,”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把赏识教育带给每个学生;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细微变化、小小的进步,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他们进行赞赏、表扬,使他们觉得自己被鼓励、被承认、被欣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学生的潜能。如对胆大但粗心的同学侧重培养他们对活动方案的设计,而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则加强对胆小或动口能力不强的同学的鼓励和指导;在分组讨论时,目光就应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表现与合作的同学身上;评讲试卷则帮助丢分多的学生分析原因,给其以温暖;作业的布置和检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基础与不同性格的学生有对应不同梯度的问题设计等等。
可见,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乃构建历史和谐课堂之“灵魂”。
三、体现三维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课堂之“本”。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展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教师容易控制课堂,但目标单一,缺乏对“人”的教育,对人的“生命化”教育,是典型的“以教代学”。新课堂响亮提出课堂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要求用生命化的课堂去培养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让学生成人成才。
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目标,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加以指导和训练的,它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认知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基础同时,学会学习、体验探究、主动参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使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与方法更具有科学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与人的生命关系最密切的,也是三维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它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一个完善的人格的塑造,是生命化教育的需要。
和谐历史课堂的“根本”应该是三维目标统一的课堂,即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
教育教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