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回归美德.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回归美德
李 惠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始终围绕较单一的主流文化来组织,传授着单一的价值观。然而,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的社会。此种背景下,中国德育何去何从?道德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这是德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如若不然,道德教育就会或陷入“不知教何”的无为困境,或陷入教“某人或某些人的价值”的独断绝境。
二、美德的普世性:尊重与责任

科尔伯格认为,“普遍的人类伦理是实际存在”,这种普遍的人类伦理就是道德原则。[4]道德原则不同于道德规范、准则,它超越时空,具有普世性。而道德规范却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理解。道德原则对道德规范起到统领作用,相对的道德规范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某一道德原则。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人们认为医生向身患绝症的病人隐瞒病情不是欺骗,而在西方却认为这是一种欺骗行为。事实上,这两种道德观念都可归为对病人的关爱。
基于对科尔伯格道德原则的继承及对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回归发展,里克纳把价值观分为道德的和非道德的。“道德价值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必须遵守它,即使我们不愿意”;“非道德价值不承担义务,它们表明我们想或愿意做什么。比如,我个人可能偏好于欣赏古典音乐,或阅读好的小说。但显然我没有义务必须如此行事”。[5]非道德价值即“我想做什么”,道德价值即“我应该做什么”。道德价值进一步分为普世道德价值和非普世道德价值。非普世道德价值具有相对性,是个人的,不具有普遍约束力。普世道德价值即道德原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对所有的人都具有约束力,是人类尊严的体现。
:尊重与责任
在众多普世道德价值中,里克纳认为尊重和责任构成普世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它们有其客观的、可展示的价值。尊重也称为“禁止性道德”、道德禁忌,它强调我们的否定义务,告诉我们尽量不要做什么。责任的字面含义是“做出反应的能力”。它意味着面向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的要求做出积极的反映。尊重不仅仅是“不伤害”,仅仅有尊重是不够的,那样会出现行为上的“视而不见”。尊重需要付出责任。可以说尊重、责任涵盖了道德的所有内容:不为恶与要为善。
里克纳认为,尊重、责任是人基本的道德价值观,但不是道德的底线。如诚实、公平、宽容、谨慎、自律、乐于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等,这些道德准则都是尊重和责任的表现形式或有助于尊重与责任的实现。[6]同时,里克纳在尊重、责任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大基本美德:智慧、勇敢、正义、节制、爱、积极的人生态度、勤奋工作、正直、感激、谦逊。品德教育就是围绕尊重、责任为核心展开的道德教育。
三、播下美德的种子
品德教育主张向学生传授以尊重与责任为核心的道德价值,使其具有美德。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这外在的道德原则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中?众所周知,美德是一个个抽象的原则、准则,甚至座右铭、口号等,向孩子传授美德可能意味着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给独立的个体。因此,许多批评者指出,回归美德必然使灌输复活。
价值澄清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试图跳出“灌输”的陷阱,最终却陷入“价值无涉”与道德教育“无教育”的无为困境。[7]基于对此的反思,里克纳认为,回归美德并不意味着德育方法回归灌输。里克纳在德育内容上主

回归美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6-15
最近更新